財政部回應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個錯誤決定

2017-09-23

【香港中通社9月22日電】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日前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下調為A+,展望由負面調整至穩定。對此,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22日回應指,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少學者認為,標普評級所採用的理論難以及時、客觀、全面呈現中國經濟發展現狀,中國不必削足適履。

中國新聞網22日報道,財政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面對經濟增長比較優勢與要素禀賦的變化,中國政府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增長基礎更加穩固,經濟增長質量進一步提升,在這樣的形勢下,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令人費解。

該負責人指,標普關注的信貸增速過快、債務負擔等問題,多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老生常談』,這種看法忽視了中國金融市場融資結構的特點,忽視了中國政府支出所形成的財富積累與物質支撑,這是國際評級機構長期以來所持的慣性思維與基於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經濟的誤讀。這種誤讀也是對中國經濟良好基本面和發展潛力的忽視。

談及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形勢的看法,該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發展態勢。未來,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穩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中國仍將保持較強的經濟增長韌性。

新華社22日報道,不少學者認為,標普評級所採用的理論已然跟不上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步伐,難以及時、客觀、全面呈現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更無法指明中國經濟發展趨向。中國可以把標普的部分判斷作為『善意的提醒』,但完全不必削足適履。

界面新聞22日報道,西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楊業偉指出,標普調降中國信用評級是不合理的,因為它沒有從本質上理解中國信貸增長的根本原因。此外,有分析師指出,標普的判斷忽視了中國政府推動改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