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0710號

2017年07月10日

星期一

家長看學業成績太重

2017-07-10

救世軍(澳門)教學輔助中心導師馮可琪指出,部份有學習障礙兒童的家長,對子女的情況並不了解,可能會認為子女學習障礙的狀況是懶惰、蠢、不喜歡寫字。家長較注重子女的成績,給予子女學習壓力,不斷責備,令學童沒有自信,怕輸。她建議,家長應了解子女狀況多於著重子女成績。

家長著重子女學業成績,忽略子女需要

馮可琪由五月起,在救世軍(澳門)教學輔助中心為有特殊教習需要的學童提供課後支援服務,目前有一名十三歲就讀高小、兩名就讀幼小的八歲學童接受她的教學輔導。

家長與子女日夜相處,理論上應該是最了解子女的狀況,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她指出,部份特殊教育學童的家長,其實並不了解子女的需要及狀況,對於子女的學習障礙問題,可能會認為子女學習障礙的狀況是懶惰、蠢、不喜歡寫字。對之責備。在這種不斷責備、著重學業成績多於了解子女真正需要的情況和誤解下,久而久之令子女有來自學習上的壓力,形成怕輸、怕失敗的性格,而父母又不知道問題的真正原因,不斷惡性循環。

同學,你開心嗎?

馮可琪曾經問一名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你開心嗎?」

學生回答﹕「我每日都不開心。因為受到同學的欺負。」

其後,她了解該名學生不開心的原因,原來是與學業成績有關。由於成績差、留級,同學們因他成績差而欺負他,令該名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不開心。馮可琪透過多與讓名學生溝通,傾談,令他知道,學校以外有人關心自己,就算有學習障礙都不會被社會放棄,讓他重新建立自信。

從遊戲中學習

在馮可琪的學生中,有一名學生同時有學習延緩、專注力不足、讀寫障礙,馮可琪為學生設計透過針對性遊戲,讓他透過遊戲學習中文字、英文生字串字。例如餐廳角色遊戲扮演,讓該名學生透過寫餐牌學寫中文字,在遊戲中學習。相反,若以傳統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做試題,學生由於有讀寫障礙,不能理解試題而無法完成試題,甚至抗拒做試卷。她指,該名學生在遊戲中,能夠串出蘋果的英文「APPLE」,但是透過以試題方式進行,則不能成功串出「APPLE」。

馮可琪又指,部份學習障礙的學生邏輯推理能力較差,所以數學成績較差,經過邏輯推理輔導思考類遊戲,學生的數學測驗成績由當初只有六分,目前已提升到三十多分至五十分,有時達到校內要求的五十分為合格的合格水平,效果令她、家長感到鼓舞。

另一例字是一名自閉症的學生,由當初進入中心時說話細聲、不願意與人溝通,經過多溝通後,目前說話有自信,樂意與人溝通。

除了透過遊戲要學習障礙的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還透過遊戲讓學生建立自信、溝通技巧、情緒管理、禮貌及尊重別人等多方面技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是需要按照其個別狀況,設計出合適的教育輔導方式,引導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

家長應多關心子女學習需要

二零一五/一六學年,本澳有一千五百九十二名特殊教育學生,當中九百四十九人就讀融合班,有九所公立學校及二十九所私校提供融合教育。馮可琪雖然沒有在融合教育的學校曾任教,她認為,本澳的融合教育還算做得不錯,可以讓特殊教育的學生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學習。反而社會對於特殊教育學生或多或少有標籤,家長也著重子女學習成績多於了解子女的學習需要。

自閉症的患者,是需要多關心及陪伴。馮可琪尤其希望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家長﹕「多關心子女需要,多於著重子女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