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王亞平與澳生真情對話

2017-04-25

【本報訊】慶祝"中國航天日",教青局及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合辦與青年有約“中國航天日”專題活動,昨邀請中國航天員王亞平來澳,與近四百名學生真情對話,分享做航天員(太空人)的條件、逸事等。王亞平認為,要成功,需要一半個人能力加一半外在機遇,缺一不可,要讓能力等待機遇,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讓將來有能力等待機遇的來到。

教青局及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為讓澳門青年學生更瞭解國家航天事業和科普工作的開展情況,激發青年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昨假科學館會議中心舉辦與青年有約“中國航天日”專題活動。邀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及北京中宇空天信息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專家金聲教授來澳與近四百名青年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們對太空人日常訓練、在太空的生活尤其感興趣,包括﹕在太空站如何如厠?在太空一天可以看到多少次日出日落?太空與地面最大分別在於哪裡,甚至我國未來太空科技發展方向、目標等。

李亞平分享了太空人日常訓練,除了艱辛的體能訓練,還要各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平日晚上以至週末放假,也要作課後溫習、預習等。當她憶述當年各理論科都能取得高於九十分時,台下學生都鼓掌,表示對她的崇拜。對於學生的各項迷思,她一一耐心解答。例如太空站是以抽氣系統將太空人的排泄物吸入軌道倉,當返回地面時在大會層墜毀。在太空與地面最大的不同,就是重力問題,看書、用餐這些在地面簡單的事情,在沒有重力的太空狀態下,都不容易去做,食飯需要吃完一小袋太空餐再開另一袋,不能像地面般,把食物放滿一整桌。

對於如何成為太空人?王亞平理解為,如何得到成功。她認為,要成功,需要一半個人能力加一半外在機遇,缺一不可,要讓能力等待機遇,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讓將來有能力等待機遇的來到。

教青局局長梁勵在致辭向學生提出,希望同學們在認識國家航天科普發展和成就的同時,提升愛國愛澳情、感悟中華民族自豪感,亦要學習並傳承航天員為追求理想而努力不懈和堅毅不屈的航天精神,不斷探索,敢於追逐夢想。

科技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主席馬志毅亦寄語澳門的青年學子,科技不為青年設限, 青年人的科技之夢是可以成為未來的生活現實,造福國家、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