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影響體育活動
2016-08-15
很多學者和政客都曾說:體育運動不應受到政治干預,今屆奧運會,俄羅斯逾百選手因國際反藥禁組織(WADA)指俄體育部操控運動員藥檢造假,而被禁止參與比賽,克里姆林宮指責是『政治對體育的危險干預』,俄國撐竿跳好手,兩屆奧運會金牌得主伊辛巴耶娃更指:禁止俄國運動員參加是歧視俄國人,是侵犯人權。其實一直以來,政治與體育運動都掛上了鉤,就算是以『人類和平』、『公平競爭』為主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亦難避免,有些事件更為奧運會留下永久的遺憾。
最震動的是一九七二年由當時的西德主辦的第二十屆奧運會在慕尼黑舉行,是屆奧運會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參加是次奧運會的以色列代表團,在奧運村遭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恐怖份子挾持,西德警方營救失敗,以色列代表團十一人全遭殺害,另五名恐怖份子及一名警察死亡,事件被稱為慕尼黑慘案,是屆奧運會因事件休停一天,亦因此延遲一天閉幕。
另一次由德國──納粹德國在一九三六年主辦的第十一屆奧運會,當時德國由希特勒掌政,希特勒曾反對舉辦奧運會,後來卻力主舉辦,希特勒的目的是要藉著辦奧運會,作為宣傳其納粹政治主張舞台。
一九八零年由前蘇聯主辦的第廿二屆奧運會在莫斯科舉行,是首次在共產主義國家舉行奧運會,由於當時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為此發起抵制是屆奧運會行動,得到五十多個國家響應,包括日本、加拿大、西德及中國,最後只有八十個國家參與,是一九五六年以來最少國家參與的奧運會,而開幕式入場,以及選手獲勝後,只以奧運會旗幟代替。
到隨後一屆的廿三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由於對上一屆的莫斯科奧運會遭美國等國家抵制,蘇聯因此聯同東歐集團國家和朝鮮、越南等亞洲地區共產主義國家(不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抵制該屆奧運會,而當年台灣則以中華台北的名稱,重返離開了十二年(共三屆)的奧運會,是兩岸運動員首次在奧運會一同競賽,第廿二及第廿三屆奧運會,凸顯了政治影響體育運動。
多屆以來,不少國家城市爭取舉辦奧運會,除政治因數外,最大因由是希望透過舉辦奧運會來彰顯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地位,以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今屆的里約熱內盧奧運,卻在未舉行前事故多多,政府在民間不少反對聲音下仍執意進行,除遭反對派狠批外,更被民眾指責在經濟不景、赤字高企下仍辦奧運會,是不負責任行為,總統羅塞芙更在奧運會開幕前數月,因涉及貪污而遭彈劾被停職,而治安、環保等問題亦困擾著是屆奧運會。
另外;於一年前,透過蚊子傳染的寨卞病毒肆虐巴西等多個南美洲國家,尤以巴西最嚴重,有約百萬巴西人感染,不少國家的奧運選手都擔心受到感染,多種問題令今屆奧運會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