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62號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專家解析:樓價高並不意味港人「沒地方住」
2025-08-18
【香港中通社8月1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近日,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布“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數據顯示香港連續第15年居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榜首,樓價對收入比率回落至14.4倍,即一個家庭不吃不喝14.4年才能在港置業。
該報告統計全球95個城市的住宅樓價中位數與收入中位數,按照去年第三季數據,計算出各大城市的樓價可負擔水平,數值愈大代表負擔能力愈差。香港以14.4倍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則分別為澳大利亞悉尼的13.8倍,以及美國聖荷西的12.1倍。香港人真的“沒房住”嗎?
報告雖從一定角度反映了香港房價的難以負擔,但不夠全面。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對中通社記者指出,該報告所選擇的95個城市,並非是世界性的,當中大部分都是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地的城市,而亞洲除香港特區及新加坡外,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等城市並不包含在內。
此外,報告的計算方式也較為簡單,且存在差異。山西省港區政協常委及召集人蔡志忠表示,香港方面,報告是計算所有人(包括內地、南亞裔的基層新移民),全部港人家庭的平均中位數入息。而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城市,則是以擁有正式當地居民身份的人來計算。
這意味著只有居民證的低收入新移民,以及未拿到綠卡和沒有正式成為公民的新移民,並未計算在內,因此看上去他們的局面整體的收入較高,買樓負擔比率才會相對較低。
麥萃才又指出,比率越高、負擔越重,但並不等於負擔重的地區,多數人都“無樓可住”而露宿街頭。香港約有五成人口在公屋、居屋等公營房屋內居住,收入超過一定水平則需找私人物業;而其他多數國家都沒有公屋政策,大部分居民都是在私樓居住,租金自然會比公屋為高。
“因此,‘住’和‘擁有’物業是不一樣的。”麥萃才說,部分公屋價格是市價的六至七折,若用住公屋價格的中位數來衡量樓價可負擔水平,相關數字還會更低。此外,即使購買私樓,香港也會要求每月按揭供款在家庭入息的佔比不超過五成,將家庭能否負擔考慮在內。
在房屋福利政策方面,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一直興建公屋、過渡性房屋等,加快市民“上樓”時間;與此同時,香港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有望總共提供逾50萬個新住宅單位。
麥萃才表示,香港樓價高,並不意味著香港人“沒地方住”,只是若將房屋當作投資來考慮,可能對一般家庭來說相對困難。蔡志忠則指,實際上,港人自置物業的數量反而最多,證明高樓價並沒有嚇倒所有人,人們依然很樂意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