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破解『缺芯少魂』開啟數字經濟新紀元

2025-08-15

【香港中通社8月14日電】:8月14日,中國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宣佈,長期困擾中國科技產業的“缺芯少魂”難題已逐步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從芯片自主化到鴻蒙系統的全球崛起,從5G網絡的全面覆蓋到人工智能的領跑世界,中國正以科技之力開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紀元。

破解“缺芯少魂”:自主科技華麗轉身:所謂“缺芯少魂”,是指中國科技產業的痛點,高端芯片與操作系統長期受制於人,制約了數字經濟的自主發展。不過,劉烈宏說,“十四五”(2021-2025年)期間,中國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突破。如今,中國已建成覆蓋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材料與裝備的完整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顯著增強。

以華為鴻蒙系統為代表,中國國產操作系統正加速崛起。目前,鴻蒙生態設備總量突破11.9億台,覆蓋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智能產品,成為萬物互聯的“智能中樞”。從智能手機、汽車中控,到智能家居設備,鴻蒙系統以其高效、流暢的跨設備協同能力,為用戶帶來無縫數字體驗。

數字基建構築未來發展底座:數字中國的騰飛離不開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劉烈宏透露,截至今年6月,中國5G基站總數達455萬個,較2020年增長5倍,千兆寬帶用戶增至2.26億戶,增長34倍,算力總規模穩居全球第二。這一“數字底座”不僅規模領先,更在技術上屹立世界前沿,為數字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5G網絡的全面覆蓋讓“萬物互聯”成為現實。在城市,5G+工業互聯網推動智能製造升級;在鄉村,5G與電商結合,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例如,山東棗莊的明豐肉雞養殖農場利用5G和物聯網技術,實現一人管理5萬隻雞,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數倍。同時,“東數西算”工程優化算力布局,西部地區利用清潔能源優勢,建成五個算力樞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國算力中心機架數超900萬,較“十三五”(2016-2020年)末翻倍,成為數字經濟的“超級引擎”。

人工智能引領全球創新浪潮:在人工智能(AI)領域,中國正從追趕者變為領跑者。劉烈宏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實現整體躍升,去年全球生成式AI專利中,中國佔比達60%,專利數量達2.7萬件,位居世界第一。從人形機器人到智能終端,中國在多個前沿領域持續突破,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活力。

國產AI大模型成為全球焦點。阿里的Qwen3-Coder、月之暗面的Kimi K2等模型接連開源,登頂全球開源社區下載榜單,躋身AI第一梯隊。AI驅動的智能家居系統讓用戶通過語音控制家電,智慧文旅項目如山東泰山的《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利用VR和裸眼3D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吸引無數遊客。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經濟與社會面貌。去年,軟件收入較2020年增長80%,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超70%。中國建成3萬餘家智能工廠,覆蓋超80%製造業行業,卓越級智能工廠研發周期縮短28.4%,生產效率提升22.3%。重慶長安汽車數智工廠通過5G+AI實現全自動化生產,訂單交付周期縮短3至7天,交付率達100%。

學者業界分享數字中國啟新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曦說,《民營經濟促進法》相關政策機制落地,顯著激發了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政企溝通、服務保障等舉措協同發力,推動民營經濟成績亮眼、作用凸顯。

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早前在談到中國“缺芯少魂”的憂慮已經減弱,相信一個更偉大的中國將加速崛起。

小米創始人雷軍亦曾在公開場合講述,公司營收連續兩年負增長之後,去年恢復了超30%的高速增長。他同樣對於未來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