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58號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中美達成90天關稅休戰 全球市場迎來短暫穩定期
2025-08-13
【香港中通社8月12日電】:8月12日,中美雙方發布在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達成的聯合聲明,宣布互相暫停實施24%的關稅,為期90天。這一舉措標誌著自去年以來雙邊貿易摩擦的又一次緩和,為全球市場迎來短暫穩定期。不過,兩名受訪學者不約而同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呈現出明顯的針對性與選擇性特徵;特朗普政府目前將多項議題進行整合考量,使外交與經貿談判更加複雜化。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12日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特朗普的談判策略過去傾向於“抓大放小”,集中應對主要經濟體的貿易問題;而近期則顯現出雙軌思路:一方面力求與主要經濟體盡快達成協議或實現休戰,另一方面轉向優先處理與較小經濟體的貿易議題,某種程度上形成“抓小放大”的轉變。
他指出,這一策略轉向背後,反映出美國國內日益增大的經濟壓力,尤其在第一季度就業數據經修正後表現不佳,對政府形成顯著政治壓力。儘管該經濟壓力與關稅戰之間的因果關係尚難明確界定,但由於壓力出現於關稅政策實施期間,公眾普遍將二者關聯,從而強化了決策層的政策調整動機。
張家棟表示,特朗普政府目前將多項議題進行整合考量,包括各國對俄羅斯的立場與對美貿易政策等。此種綜合性操作雖展現策略彈性,但也導致整體政策走向不確定性升高,穩定性相對不足。在缺乏清晰、一致的長期戰略框架下,其貿易政策的反復與不可預測性,仍將對國際經濟秩序與夥伴國關係構成挑戰。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同日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指出,美國面對中國這一戰略競爭對手,由於雙方存在較為均衡的制衡能力,美國在政策實施上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與妥協空間。此次為期90天的關稅休戰,正是這種博弈策略的體現,其本質仍是雙方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大利益的過渡性安排,反映出彼此在高層次利益交換中的謹慎與權衡。
劉春生認為,中美關係從一度趨向全面脫鈎,逐漸轉向有限度緩和,預示著未來兩國互動可能出現階段性改善。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在經貿領域的互動規模龐大,利益交織廣泛,保持關係穩定對雙方乃至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事實上,歐美經貿談判的成果亦證明,對話與合作仍是解決分歧的有效途徑。劉春生表示,美國國內強大的反華政治勢力仍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預計在科技、軍事、金融及貿易等領域繼續推行遏制政策,這使得中美關係的根本性轉變難以實現。而且,關稅已成為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戰略的重要工具,不僅作為經貿施壓手段,更承載著深層的政治與戰略意圖,包括強化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維護美元霸權等。
值得留意,此次90天關稅休戰為全球經濟帶來一定程度的確定性,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促進企業恢復經貿合作,並為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穩定提供支持,同時對資本市場產生積極影響。
不過,劉春生指出,該休戰期僅為暫時性緩衝,談判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可能導致企業在長期投資與生產規劃上持謹慎態度。此外,中美貿易關係的波動已促使全球產業鏈加速重組,企業被迫調整生產與銷售布局,部分將面臨成本上升與供應中斷的風險,對全球經濟的深遠影響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