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瑞典談判會出現『科技大交易』嗎?

2025-07-26

【香港中通社7月25日電】 中美在近期圍繞芯片等問題出現一些積極互動勢頭情況下,兩國下週將在瑞典舉行經貿會談。這次的會談談些什麼內容?有些媒體所猜測的“中美科技大交易”有沒有可能實現?

7月2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何立峰將於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與美方舉行經貿會談。而此前一天,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他將於28日、29日在斯德哥爾摩同中方代表舉行第三輪貿易談判。

資深財經、國際評論員魯寧向香港中通社表示,中美前兩輪談判氛圍不錯,成果較多。第三輪談判對雙方都十分迫切:

其一、5月日內瓦談判商定的“關稅休戰”期限為8月12日,在此之前,即便雙方無法就進一步互降關稅達成新的約束性條款,也必須設法延續原有的“關稅休戰”期限。

其二、日內瓦談判除實現了90天“關稅休戰”之外,更重要的是雙方共同編織出一個“共識框架”。特朗普最大的奢望,是雙方能搞出一個“2.0版中美貿易採購協定”,逼迫中方作出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大額度採購美國農產品以及液化天然氣、石油、煤炭等能源產品,并且中方還得保證以低關稅開放農產品和能源市場。退而求其次的目標是,雙方同意就此重大議題進行實質性磋商。中國是個講原則大國,特朗普的奢望中方不可能無原則遷就,極有可能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作為應答。

此外,特朗普上周威脅中國與印度,如果50天后繼續購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將對中印征收100%的“二次關稅”。

魯寧認為,“二次關稅”問題不可能作為斯德哥爾摩談判之主要議題,中方的主導性議題肯定包括,迫使美方取消對中方兩次加征的20%“芬太尼關稅”,以及放鬆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等關鍵事項。他表示,特朗普訪華議程醞釀已久,急於通過訪華向國際社會尤其是國內民眾展現政績。當下,特朗普訪華的無形阻力既不在中方亦不在美方,而在於還缺乏特定的氛圍加以烘托,“臨門一腳”亟需斯德哥爾摩能談出成果為其“鋪路”。

近期,中美在芯片等方面的一些積極互動,讓一些媒體猜測兩國會達成某種“中美科技大交易”,這可能嗎?

魯寧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他表示:

第一、美方重新允許英偉達向中方出售H20芯片,對英偉達而言,既是重大商業利益使然,同時也是引誘部分中方用戶放棄國產選擇,還順便為特朗普營造訪華氛圍添磚加瓦,但這種做法不會繼續擴大。

第二、5月日內瓦談判之後到6月倫敦談判之前,美方突然拿工業設計軟件、C919發動機及主要部件、稀缺化工原料斷供作威脅,逼迫中方放鬆稀土出口管制。這只是中美關稅戰之外進行的非關稅戰之最新個案,問題已獲階段性解決,但與所謂的“科技大交易”無關。

第三,對華科技戰并非特朗普發明,更不是起步於特朗普政府。對華科技戰最早的國際法依據是臭名昭著的《瓦森納協定》和《巴黎統籌協定》,這兩個協定全面禁止社會主義國家進口美西方高科技產品和技術,本系冷戰產物,冷戰結束已30餘年,仍被歷屆美國國會拿來作為頒行科技遏華限華法案的法理依據,被歷屆美國政府作為對華科技戰的主要武器。但目前中國對美國科技已在迎頭趕上,部分領域甚至有所超越,中國主流社會早就放棄了“中美科技大交易”的不切實際。當然,基於中美博弈的廣覆蓋、大縱深、複雜性和長時段特征,哪怕只限於科技博弈這一局部,只要外部條件允許,中方又確有需求,定會積極爭取和利用一切機會,與美方就某項科技產品、技術共同念好“科技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