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絡陷阱
勿做電信詐騙「工具人」
2025-07-25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網絡詐騙案件頻發,詐騙手法日新月異,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近年,多起涉及出租、出借、出售個人銀行帳戶、對公帳戶以及支付帳戶、手機卡的案件被相繼曝光,這些行為不僅導致他人財產損失,也讓參與者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筆者旨在通過梳理相關案例,呼籲公眾提高警惕,切勿輕信網絡上或陌生人聲稱的有利可圖的訊息,以免淪為電信詐騙的“工具人”。
據資料顯示,2025年第一季本澳警方共開立刑事專案調查案件3289宗,較2024年同期減少260宗,下降7.3%。其中,詐騙、電腦犯罪等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警方4月份接報本澳首宗涉及人工智能(AI)深偽技術的詐騙案件,高度重視相關犯罪趨勢,將持續從預防、挽回、打擊三方面入手,竭力遏止各類詐騙犯罪。
本澳整體罪案數量有所下降,嚴重暴力罪案持續減少,犯罪形勢總體可控,社會秩序保持穩定良好。然而,近年AI詐騙等各類新型犯罪手法層出不窮,今年4月下旬警方接報本澳首宗涉及AI深偽技術的詐騙案件,騙徒運用技術生成換臉換聲短片,假冒本澳名人誘騙公眾登入虛假投資平台網站。由於早前周邊地區曾發生多宗類似案件,本澳警方已及時透過多渠道進行預防宣傳。
出租帳戶,輕鬆賺錢?實則犯罪深淵
2025年5月16日,澳門發生一起男外雇涉嫌借出銀行帳戶收取騙款的案件。這名29歲的內地男外雇,為了2300元的報酬,將自己的銀行帳戶出租給詐騙集團,用於收取並轉移騙款。警方根據線索調查發現,該帳戶涉及兩起詐騙案件,總金額超過5萬元。這名男子因涉嫌巨額詐騙及洗錢罪被移送檢察院。
此類案件並非個例。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被犯罪分子以“輕鬆賺錢”為誘餌,誘導其出租、出借或出售自己的銀行帳戶、支付帳戶等。殊不知,這些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構成了“幫助資訊網絡犯罪活動罪”。根據刑法規定,明知他人利用資訊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伺服器託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援,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電信詐騙新手法:冒充公檢法、支付寶職員
電信詐騙的手法層出不窮,其中冒充公檢法人員和支付寶職員進行詐騙的案件尤為突出。詐騙分子通常會通過電話、短信或網絡社交平臺,冒充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以受害人涉嫌違法犯罪或保險到期需要辦理手續為由,誘騙其轉帳或提供個人資訊。
例如,在澳門近期發生的多起詐騙案件中,受害人接到了冒充“公檢法”或“支付寶職員”的電話,被要求繳納保證金或取消保險,結果被騙取了巨額資金。這些案件不僅給受害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信力和安全感。
警惕海外工作騙局,切勿心存僥倖
除了電信詐騙外,海外工作騙局也是近年來頻發的網絡陷阱之一。不少不法分子利用人們想要出國打工賺錢的心理,發佈虛假招聘資訊,承諾高薪且無需任何技能、學歷或工作經驗。然而,一旦受害者踏上異國他鄉,往往會發現工作條件惡劣、薪資待遇遠低於承諾水準,甚至面臨被非法拘禁、強迫從事犯罪活動的風險。
司法警察局多次發出警情通告,強烈呼籲公眾加強警惕境外工作騙局。如有親友提及將赴海外工作,應主動關心提醒,切勿輕信網絡上或陌生人聲稱的招聘訊息。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國際合作,打擊跨國犯罪團夥,保護我國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
跨境反詐聯合行動:打擊網絡詐騙刻不容緩
為了打擊跨境網絡詐騙犯罪,澳門警方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警方展開了密切合作。通過跨境反詐聯合行動,成功破獲了一系列重大網絡詐騙案件,有效遏制了網絡詐騙犯罪的蔓延勢頭。
在近期的一次跨境反詐聯合行動中,澳門警方聯同多個國家和地區警方,共同打擊假冒支付寶客服詐騙案。通過近一個月的連續奮戰,成功拘捕了數百名犯罪嫌疑人,攔截了大量騙款,瓦解了多個跨境詐騙網絡。
此次行動不僅彰顯了澳門警方在打擊網絡詐騙犯罪方面的決心和力度,也為國際警務合作樹立了典範。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和資訊共用,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打擊跨國網絡詐騙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
成為網絡詐騙“工具人”:無知與貪婪的代價
隨著反詐打擊力度的不斷加強,不法分子可用的網絡帳號數量越來越少。為了繼續實施詐騙行為,他們開始招募普通用戶充當“工具人”,為詐騙行為輸送“養料”。這些“工具人”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網絡詐騙,包括提供銀行卡、手機卡、金融支付工具、轉移案款、提供通信技術支援等。他們的行為對犯罪活動的實施起到了關鍵性的幫助作用,嚴重損害了用戶利益和平臺環境。
微信安全中心近日發佈了一則打擊公告,揭露了網絡詐騙中的“工具人”現象。這些“工具人”往往被不法分子以“高薪兼職”為噱頭招募,參與各種詐騙活動。他們可能發送詐騙資訊、拉人進群、烘托氣氛、發紅包活躍氣氛等,為詐騙行為提供關鍵性幫助。公告指出,一旦發現有人參與此類活動,平臺將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平臺規範進行嚴厲處罰。多次違規者有可能被永久限制登錄,並依法配合相關執法機關、司法機關處置。
一旦成為“工具人”,不僅可能面臨法律責任,還可能對個人信用和聲譽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切勿因一時之利而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在面對所謂的“高薪兼職”時,要仔細甄別其真實性,切勿盲目參與。
如何防範網絡詐騙?專家給出建議
面對日益猖獗的網絡詐騙行為,公眾應如何防範?專家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保護個人資訊:妥善保管好個人銀行帳戶、網銀U盾及密碼等敏感資訊,未經核實切勿將相關資料交給不相關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同時,定期更換密碼,使用複雜且不易被猜測的密碼組合。
2. 警惕陌生電話和短信:對於來自陌生號碼的電話和短信,要保持警惕。尤其是那些聲稱你涉嫌違法犯罪或需要辦理手續的資訊,更要謹慎對待。不要輕易相信對方的話術,更不要按照對方的指示進行轉帳或提供個人資訊。
3. 不參與非法活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參與犯罪活動,更不應心存僥倖赴外從事違法活動。切勿協助接收及運送來歷不明的款項,也不應借出銀行帳戶處理不明資金。這些行為都可能讓你成為犯罪分子的“工具人”。
4.加強網絡安全意識:定期學習網絡安全知識,瞭解最新的詐騙手法和防範措施。同時,安裝可靠的安全軟體,定期更新系統和軟體補丁,以提高設備的防護能力。
5. 及時報警: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遭遇了網絡詐騙行為,應立即報警並向相關部門提供線索。同時,保留好相關證據以便後續調查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