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年就業之路與困局

2025-07-25

【特稿】在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推出"青年大灣區職業之路資助計劃",鼓勵青年放眼大灣區的背景下,本澳青年就業困境却呈現出令人擔憂的複雜性。一面是政府積極拓展就業空間,一面是青年失業率顯著高於整體水平,這種矛盾折射出澳門經濟轉型期特有的"職業空心化"困局。

據統計,澳門青年失業率長期高於整體失業率數個百分點,2023年16-24歲青年失業率更一度突破15%,遠高於整體平均數值。與此同時,澳門外雇規模龐大,截至2023年底超過16萬人,在博彩、酒店、餐飲等行業占比尤爲突出。工會代表指出,不少企業將基礎甚至部分管理職位開放給外雇,擠壓了本地青年起步空間。某五星級酒店員工透露:"餐飲部領班、房務總監這些月薪1.8萬到3萬的職位,不少由外雇擔任。"企業則普遍强調本地人才供給在專業技能、語言能力、特定崗位經驗方面存在缺口,需依賴外雇填補。有科技公司主管坦言:"我們急需大數據分析師,但本地畢業生具實戰經驗者鳳毛麟角。"

更深層次的矛盾來自經濟轉型的陣痛與青年期望的交錯。學者預計未來十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將猛增20%-65%,但澳門新興産業如金融科技、中醫藥、會展等尚在孵化階段,規模有限,暫時難以提供大量高附加值崗位。許多青年懷抱較高薪資期望,而現實市場能提供的初級崗位薪資相對有限,導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境。一位去年畢業仍待業的本科生坦言:"房租、生活成本這麽高,月薪低於1.5萬的工作很難支撑。"

澳門青年就業困境的解决需要多方協作。政府主導的"青年大灣區職業之路計劃"意圖破局,資助青年前往大灣區城市實習就業,拓寬視野,積累經驗。青年自身也需調整心態,畢業生陳浩宇的經歷頗具啓發。他主動降低初始薪資預期,加入一家初創科技公司,在項目中快速提升了人工智能應用技能,不到兩年已成爲團隊骨幹。"起點薪資雖未達預期,但實戰機會極其珍貴。"陳浩宇說。從長遠看,澳門産業適度多元化的成功落地才是根本。隨著深合區建設推進及會議展覽、特色金融、高新技術等産業發展,未來有望創造出更多符合青年期望的高質量崗位。

青年就業困境是澳門轉型期的陣痛縮影。無論是青年調整心態積極"練級",還是政府搭建橋樑拓展空間,抑或是産業界加速升級創造優質崗位,各方都需以務實態度共同行動。當青年不再困於"空心"的當下,而是借大灣區之廣闊天地積累翱翔之力,澳門新興産業的羽翼才能真正豐滿,這既是青年職業理想安放之所,更是澳門未來繁榮的堅實根基。

C.K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