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4040號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佛山順德區累計病例已逾二千宗
澳做好防控基孔肯雅熱
2025-07-23
【本報訊】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昨表示,至昨午,本澳有八宗輸入性登革熱及一宗本地個案,另七月十八日,本澳出現首宗基孔肯雅熱。並指出,鑑於颱風過後積水增加,加上鄰近地區有病例、居民外遊及訪澳旅客增加,令本澳受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風險增加,衛生局會開展恆常滅蚊工作及呼籲居民共同清理家居積水、杜絕蚊患外,亦會加強醫療機構對確診病例儘早安排檢測及早調查、主動搜索懷疑病例,採取針對性措施阻斷進一步傳播,及透過公共衛生化驗所,為醫療機構送交的病人血液化驗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寨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基孔肯雅熱在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一百一十多個國家已發現基孔肯雅熱病毒。近期廣東省佛山巿報導出現一起由輸入病例引起的爆發,截至七月二十日,佛山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二千二百八十五例,其中主要集中在順德區累計二千一百五十八例,其他區包括禪城區六十九例,南海區五十八例。本澳分別於二零一三年及二零一九年錄得兩例及三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均來自東南亞國家,沒有重症或死亡病例。今年,於七月十八錄得近年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發病前曾前往順德區,評估在當地感染,衛生局已隨即採取措施應對。另外,至昨午,本澳有八宗輸入性登革熱及一宗本地個案。
因應蚊患帶來的風險增加,衛生局及市政署昨午召開發布會(見圖),介紹該兩部門的應對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滅蚊工作。
去年本澳有三十九宗登革熱輸入個案、九宗本地個案。而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由於是透過帶病毒的伊蚊傳播,所以預防及控制措施均圍繞杜絕蚊蟲孳生。白紋伊蚊主要在細小、清潔、靜止的積水孳生,特別是人工容器,因此清除積水是最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措施,特區政府已採取綜合的防控措施,包括透過由政府牽頭、跨部門合作、聯動社團協作、動員社區合力,持續對社區高風險場所的孳生源巡查和清理,以及進行各類教育宣傳工作。
市署環境衛生及執照廳廳長馮惠星表示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傳播方式及防控措施相同,都是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疾病,不會直接在人際間傳播,在本澳常見透過白紋伊蚊傳播這兩種疾病。伊蚊叮咬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病人後,經過一段時間在蚊體內繁殖病毒後,就可叮咬傳播給其他人。如果伊蚊攜帶的是登革熱病毒,被叮咬後健康人士一般四至七日內發病,倘若是基孔肯雅熱病毒,叮咬後可短至兩至三天內發病,傳播速度更快。兩個傳染病在臨床上表現有些許不同,首先引起登革熱的病毒可分為四種不同的血清型,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可引起重症登革熱,而基孔肯雅熱較少引起重症感染,目前所見廣東省個案中均為輕症。感染登革熱有發熱、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及出疹這些症狀,而重症會有出血、休克等表現。基孔肯雅熱臨床主要表現爲發熱、出疹和嚴重關節痛,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整個病程通常持續五至七天,絕大多數基孔肯雅熱患者病情較輕,個別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兩至三個月,以對症治療為主,衛生局呼籲居民,如出現上述症狀,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