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 戶外工作
中暑可奪命
2025-07-11
本澳錄得逾36度高溫
熱浪襲澳,本澳氣象局日前發出今年首個橙色高溫提示,並錄得今年以來最高氣溫攝氏35.3度,遊人無懼高溫擔遮暢遊「打卡」景點。預料天氣持續酷熱,氣象局呼籲居民及遊客應注意防曬補水,慎防中暑。
受到強烈熱帶風暴“丹娜絲”及其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本澳當日(7月5日)上午仍維持一號風球。午間陽光充沛,上午十一時二十分氣象局發出今年首個橙色高溫提示,多區氣溫飆升,其中外港碼頭站、九澳站錄得最高溫35.8度,隨後數天多區亦錄得超過36度高溫。街上猶如焗爐,中區一帶人潮絡繹,不少遊人出動全副裝備,包括太陽傘遮擋、手電風扇、帽子等,一些遊客儘管大汗淋漓,仍無礙到大三巴牌坊景點遊覽「打卡」。
全球氣候問題下,澳門的氣溫屢打破紀錄,酷熱天氣的日子越來越多,世界氣象組織(WMO )根據6個國際資料集確認,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過去10年的溫度都在前10名之列,連續打破紀錄,除了氣候問題迫在眉睫,與我們所在地區較有直接影響的,便是戶外工作者在炎熱高溫日子的嚴峻工作環境和為其提供的合適的保護措施,皆因中暑可大可小,嚴重可以奪命,危及僱員。
酷熱天氣日子越來越多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表有關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的報告,2023年全球近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45℃(±0.12℃)。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持續上升,同時2023年海洋熱量、南極海洋冰蓋和冰川退縮方面的紀錄再次被打破,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亦創有記錄以來新高,過去10年(2014至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是1993至2002年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兩倍以上。極端高溫影響世界許多地區,同時引起山火,造成人員傷亡、房屋毀壞和大規模空氣污染。氣旋帶來的極端降雨影響地中海沿岸地區,並造成傷亡。
繼2023年,世界氣象組織(WMO )根據6個國際資料集確認,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過去10年的溫度都在前10名之列,連續打破紀錄,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1900 年平均高出1.5°C以上的日曆年份可能已首次出現,2024 年海陸表面溫度與海洋熱量均異常高啟,反映出,高溫天氣進一步侵襲自然生態環境,影響動植物生活。
去年2024最熱中秋節
根據氣象局網頁,澳門的氣候變化狀況,自1952年本局成立以來,至2023年間,本澳年平均氣溫的平均上升速度約為每10年0.10°C。2019年為最暖的一年,平均氣溫為23.6°C。2021年為第二暖,平均氣溫為23.5°C。2023年為第三暖,平均氣溫為23.4°C。2024高溫天氣、熱帶氣旋及暴雨事件都出現破紀錄情況,最高氣溫 35.4℃,最低氣溫 4.3℃,全年平均氣溫 23.6℃,較氣候平均值高 0.8℃,很大機會與 2019年並列最熱年份,而且澳門經歷自 1952年以來最熱的 4月份,“月平均氣溫”、“月平均最高氣溫”及“月平均最低氣溫”均打破紀錄,成為歷年同期最高;去年2024年中秋節的最高氣溫 34.6℃,亦是自 1952年以來最熱的中秋節。
長時間戶外工作將構成影響
去年酷熱日數42天,而且酷熱天氣日子越來越多。需要戶外工作的工種有不少,酷熱天氣下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嚴重會引致中暑,加上保護措施不足,嚴重的,會對僱員及生命安全構成影響,所以,站於人道立場和工作意外和工作場所提供足夠的保護、保障角度,本澳都需要完善以上的工作。但本澳在該方面的保障,仍然不足。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及建造業總工會去年第三季曾發佈「天氣下澳門僱員在戶外工作環境狀況調查」,雖然事隔近一年,仍可反映本澳在酷熱天氣下的工作保障問題。
過半人士認對身、心有損害
在回收的1004份有效問卷中,有12%受訪者需要在戶外烈日下工作、22.4%受訪者於室內與戶外交替工作、6.1%受訪者於室外蔭涼地方工作、6.2%受訪者於室內無空調地方工作。整體受訪者平均每日戶外工作時間由1至12小時不等。有近3成受訪者表示,曾因酷熱天氣下工作而感到不適,症狀包括頭暈、口乾、疲勞、乏力、頭痛。在酷熱天氣下進行長時間戶外工作,除了有部份受訪者曾出現身體不適,對身心亦有影響,認為影響較大及很大者的受訪者,共超過受訪者過半數;至於對工作態度認為有較大及很大影響者,則共有4成4。
即使酷熱天氣下對僱員的身、心都構成影響,工作單位都未有為僱員作出相應的調節和安排,反映出,對僱員的職安保障有待改善。受訪者中, 6成半受訪者表示,工作單位不會因為酷熱天氣而提供預防中暑裝備或物資、近8成受訪者工作單位不會因為酷熱天氣而增加休息時間。除了工作單位對僱員在酷熱天氣下的職安保障不足,調查也發現,僱員對熱疾病的認知也不足,不太了解及完全不了解兩組受訪者,共有3成4, 對相關的急救處理,共3成4表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
中暑及熱疾病可大可小
酷熱天氣下,人體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根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指,熱衰竭的徵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當體溫升至攝氏41度或以上時,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稱為中暑,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便會有生命危險。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頁亦指出,中暑最嚴重及若處理不當,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既然不少僱主對戶外工作的僱員所提供的保護不足,僱員又對一旦在工作時出現熱疾病和處理了解不足,對於這種威脅,如何是好?
由建立指引及宣傳教育著手
受訪者期望,工作單位可以增加休息時間、改善戶外工作環境、提供防熱裝備、合理安排工作量及彈性工作時間。但本澳目前在針對酷熱天氣下戶外工作者的勞動保護方面仍有不足,現行法律僅簡單地規定對戶外工作者應有適當保護以預防惡劣環境或過量陽光;以及工作地點內之氣溫及濕度應保持適當範圍等;缺乏具體執行的規範及指引。然而,企業有責任完善高溫作業安全管理體系,增加資金投入,提供防護裝備及高溫工作補助,並設立專門的安全管理團隊,定期組織安全知識培訓,確保作業安全與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