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百姓有幸福感安全感

2021-03-22

【特稿】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香港知名專欄作家屈穎妍這一年多來還會經常往返於內地和香港之間。在內地的遊歷,不僅給她帶來更多的寫作靈感,也讓她的女兒逐漸讀懂她的祖國以及祖國的文化。

“前年我帶女兒去敦煌鳴沙山露營,旅行團裡很多是內地的朋友,晚上開篝火會一起唱歌,他們都唱起《我的祖國》《南泥灣》,我就跟著一起唱,女兒在旁邊就問‘媽媽你為什麼會唱啊,為什麼我沒聽過’,那一刻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同內地有很大的隔閡——文化的隔閡。”屈穎妍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聊起了這樣一件往事。

屈穎妍在“港人講地”發表的一篇文章寫道:很多人問,為什麼香港年輕人沒家國觀念,沒愛國情懷?我不怪他們,怪祗怪做教育的甚至做父母的,曾為孩子灌輸過多少家國養分?翻翻香港中小學生念的是什麼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再看看我們的社會環境為下一代提供什麼國家資訊,就會明白,為什麼孩子對國家沒感覺。沒感覺,枉論說愛。

“假如現在還不抓緊時間去做爭取人心的事情,五年或十年以後也許還會出現黑暴的情況。”屈穎妍坦言,她建議,應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媒體教育三個維度入手,重新塑造港人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文化認同首先要有渠道讓港人去認識國家文化,但現在香港好像沒這個土壤。內地的電影很多很不錯的,最近《你好,李煥英》很火,但我在香港沒有找到一個電影院可以看到這部電影。我覺得文化上跟內地不能同步、像隔絕了一樣,應該先打通這條路。”

屈穎妍認為體育也是很好的融合方法。她說:“我以前對國家最大的認同感就是看中國女排比賽、奧運會的時候,我們所有的國家認同感都出來了。”

“殖民者是不讓你有國家認同感的。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至少應該有一個殖民地博物館,讓年輕人知道當年的殖民者是怎樣欺負我們中國人和愛國人士的。家長、老師要帶孩子去看一看,看完再講解,這樣他們會記得深刻一點。”

在中環,不少街道是用港督名字等具有殖民地色彩的內容去命名的。“為什麼不在街頭立一個小牌子,把這一段歷史寫出來,讓人們知道這些港督在香港做了什麼事情?還有香港有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抗日的歷史,不要說小孩子不知道,很多中年人也不知道,這些歷史我們都應該留住,現在還有活生生的人在可以講,假如他們都走了,我們就更難清楚這段歷史了。”屈穎妍說:“人心回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不做的話就永遠沒辦法回歸。如果祗是讓年輕人去背國安法、基本法也沒用,要用好的方式把國家的發展進步告訴他們,這才是彌補隔閡的方法。”

對於某些認為全國人大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是“民主倒退”的言論,屈穎妍一笑置之:“最好的制度就是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回看前幾年香港發生的事情,我們有安全感嗎?連逛街都不敢了;立法會半年都選不出一個內務委員會主席,這是良政善治嗎?假如有人覺得這是好的話,這是什麼樣的標準?所以我不和他們糾纏,我們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希望政府能够很好地運作,讓老百姓能有幸福感、安全感。”

有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