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613號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守株待兔 不如自謀生路
2020-11-26
【特稿】澳門基金會2019年用於社團的活動的開支,有超60多億元;由於今年疫情令賭收大幅減少,政府不得不想方設法開源節流,削減非必要的開支,澳基金會因而推行改革,大幅削減及嚴格審批社團的活動資助。政府閂水喉,是否代表社團已入末路?等待會務萎縮?!社團應該思考,如何自強、謀出路。
本澳有註冊及登記的社團有超過1萬個,社團在澳門根植已久,部份分擔了公共服務,例如在政府資助下,開辦長者院舍、特殊教育(聽障)、托兒服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特別服務群體的服務、社區服務等。部份是博雅、興趣類,集合有相同愛好者以及推廣某一項目、文化等,藉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或文化傳承。過去多年來,社團分擔和補充了公共部份的不足,又或說,透過社區服務的開展,減輕了公共服務的壓力,透過官、民合作,構建了相對完善及覆蓋面較在的服務網,有其一定成效和價值。
不過,長期形成了過份依賴政府的生態,例如舉辦社區活動向政府(澳基金)申請活動資助、申請社團的經費,過去幾屆特區政府不斷增加對社團的多項資助,有會務、人員開支、會址、活動等,還有近年新增對社服人員退休金供款的資助,差不多包底,等同直接間接供養、照顧,導致了社團缺乏了謀生技能,形成依賴心態,例如辦活動,政府資助後,再找私人贊助、會員出資等,有的活動是會員/受眾免費;這帶出雞與雞蛋的問題,社團長期低於成本價、零收費辦活動與民同樂,如嘉年華,有遊戲玩還有禮物送,無可厚非,這是推廣策略之一,市民習慣了免費或低價享受。
社團面對政府閂水喉,是否只有等會務、活動萎縮?守株待兔以外,可以考慮開拓出路,例如考慮結合持續進修計劃(要先獲相關部門的課程及場地、師資審批等),舉辦可以讓居民有技能提升的課程,另可以開辦一些市民/會員有興趣的課程,創造收入,但不是以謀取暴利為前題。有社團透過社企形式,自謀出路,而且業務越來越廣,有餐飲、洗衣、手工精品、二手市場等。一些博雅、文化推廣類性質的社團,也可以開辦課程或商品,既推廣其文化,又可以適當創造收入,支持社團的營運,不一定向政府「伸手」等政府打救。疫情下,本澳經濟氣氛可能未適合讓社團走出此路,至少是時候開始探索未來去向。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