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564號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珍惜古樹加強保育
2020-09-30
【來論】9月尾,路環有4株古樹先後被發現遭人毀損,警方拘捕其中兩名涉案男女,有人辯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樹木。在公園、綠化區的花草樹木,都應惜心愛護,何況是受《文遺法》中保護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名單內的珍貴古樹。然而,受到自然災害及其他因素影響,近5年,《古樹名木保護名錄》內受保護的樹目數量有減無增,由2016年550多株急降至目前520株,4年間古樹名木數目減少超過半成,情況令人憂慮。
《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是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相關規定頒布的,由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評估、擬訂和更新。對載於名錄中的樹木,其所有人、持有人、佔有人或其他物權權利人有義務維護,應將可能導致該等樹木破損、毀壞或滅失的情況,立即通知文化局或具職權維護樹木的公共部門,法律亦禁止拔除、砍伐、移植、移除或以任何方式毀損古樹名木,否則將可科處2千至20萬澳門元。
2016年10月公佈的頒佈《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中,有558株古樹名木,當中555株為100年樹齡以上的古樹;名錄中樹齡最高的是白鴿巢公園內的南洋蒲桃,有300多年樹齡,其他古樹樹種包括有龍眼樹、假菩提、榕樹、樟樹、菠羅蜜、土蜜樹、華潤楠及石斑木等樹種,分佈地點以路環數量最多,澳門半島分佈在松山、白鴿巢、二龍喉、盧廉若、螺絲山、大炮台、青洲山、加思欄及西灣等公園,部份分佈提督馬路等。最年老齡的樹木位於觀音古廟(觀音仔),有500多年樹齡,按國家標準屬第一級古樹,相隔接近4年,今年9月首度更新《古樹名木保護名錄》,當中只有520株古樹名木,包括首批納入保護名錄的4株私人古樹,相比2016年,數目減少超過半成,主因是有42株古樹因天災、褐根病等不同原因死亡而被除名,當中有22株於颱風天鴿、山竹期間倒塌,14株死於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4株死於根腐病,1株因持續衰弱而死,1株被非法砍伐,澳門的古樹保育工作,岌岌可危。
在保育古樹工作上,市政署和文化局以及古權樹所生長地點的土地業權人合作,共同保育,今年有古樹名木的官方宣傳短片,提醒相關人士,需要監察古樹的生長狀況和作出保育、救治工作。在9月被發現的路環4株古樹先後被發現遭人毀損案件中,涉案人指塗上石灰和掛帆布目的是為了保護樹木免受昆蟲和雨水侵害,辯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樹木;未來必需加強公民教育和宣傳,避免所謂的「民間智慧、古法偏方」令珍貴的古樹遭到破壞。針對私人業權人範圍內的古樹,市政署應該進一步主動與相關人士接觸或巡查,清晰掌握古樹的現況,一旦發現問題,派出專業人士協助和作技術支援,拯救古樹,刻不容緩。颱風前後,也要展開古樹的排查。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古樹保育的公民教育,以及對名單內的500多株樹的分佈、狀況、特色、樹種、珍稀原因等作宣傳,教育市民,眼看手勿動,保育古樹,官民有責。
>>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