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917號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一片汪洋‧幸無眼淚
2018-09-17
【本報訊】「山竹」再令本澳廣泛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水浸,其中一區是內港,本報記者昨日超過十二小時在那裡觀察。與去年「天鴿」不同,當局總算能夠提前發出水浸的預告,也適時透過街道的揚聲器重複向居民播放盡快撤離的訊息,並採用水上電單車、橡皮艇援助被困的居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風暴潮過後,街道的積水需要市民移走活動式防洪牆後,才有明顯下降的效果。
本澳氣象局在昨早九時懸掛九號風球,縱使,紅色風暴潮已生效十二小時,但是,內港仍未出現水浸情況。然而,交通事務局突然公布撤離栢港停車場所有工作人員。九號風球懸掛約一小時後,氣象局預告在上午十一時懸掛十號風球外,也預警低窪地區開始水浸。民防行動中心亦公布,此刻是生死攸關,要求低窪地區居民盡快撤離。
約在中午十二時,內港的馬路開始出現積水的狀況,而且,海平線不斷上升。再過一個半小時,風力不只明顯加強很多,海水也從岸邊湧入內港。期間,民防行動中心再度響起緊急音頻警報信號,不斷要求受水浸威脅或影響的低窪地區居民,切勿猶豫,立即逃往到高處。
下午一時過後,內港街道的水位高度超過半米,接近腰部。相距不足半小時後,水位高度看來超過一米。氣象局也在下午二時發出黑色風暴潮警告 (預測水位將高於路面二點五米以上)。不足半小時,內港街道的水深已達一點五米,看似汪洋,很多垃圾飄浮。政府也派出救援人員使用水上電單車、橡皮艇協助被困的內港居民離開險境。
移走活動式防洪牆助水退
傍晚開始,內港的水浸情況一度開始改善。然而,曾有一段相當長時間,就算海平線低於陸上水浸的高度,水浸狀況仍然維持,退卻速度緩慢。直至晚上八時左右,多名熱心市民去到岸邊,把活動式防洪牆移走,街道的積水可透過這缺口流進海中,水浸的情況才有明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