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塑生活
2018-09-03
根據澳門環境保護局於2017年發佈的指出,本澳每人平均每天產生2.16公斤固體廢物,比去年增加2.9%。相較其他鄰近地區,如:新加坡1.49公斤(2017年人口為561萬),香港1.41公斤(2017年人口736萬),北京1.10公斤(2017年人口2171萬),廣州0.98公斤( 2017年人口為1450萬),上海為0.71公斤(2017年人口為2418萬),這意味著澳門是一處產生固體廢物數量最高的地區。
自2008年以來,本澳所產生的固體廢物數量一直有增無減。儘管與鄰近地區相比,本澳的總人口是最少(2017年為622567人口)。但震驚的是,本澳實際上是一處製造最多的固體廢物的地區,尤其是本澳各間博企每天所產生大量固體廢物,特別是廚餘。根據2017年指出,塑膠和廚餘佔本澳固體廢物的兩大部分,於2017年所產生的固體廢物總量中,23%為塑膠廢物,27.4%為廚餘。
澳門政府雖然多年推行垃圾廢物管理、環保教育推廣及環保的商業模式。唯報告中所顯示的固體廢物數量並未反映目前城市廢物管理的理想進展和效應。因此,我們現在呼籲促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以源頭減廢、減少不必要的廢物,促進零廢物城市和生活方式(例如: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禁止零售產品使用不必要的塑膠包裝等。)
本澳過度使用一次性的塑膠數量已達到令人擔憂的地步。本澳市民已厭倦看到超級市場和店鋪裡所售賣的物品和食品(如:水果和蔬菜)都用不必要塑膠包裹,產生很多不必要的塑膠廢物。
塑膠污染大大降低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製造比以往更多不必要的垃圾。這對全澳居民,以及全球環境生態來說,都是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問題。由於澳門所有不可回收的塑膠廢物都被送往焚化爐燃燒處理。美國環保署1994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94) 指出,燃燒塑膠會釋放大量有毒化學物質並殘留於空氣中,導致癌症。此外,部分的塑膠廢物是不可回收亦不可降解,而且它們都含有有毒的化學物質,它們最終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並破壞環境、河流、海洋、海洋生物甚至於整個生態環境。
紀錄片《怒海控塑》A Plastic Ocean 2016關注塑膠污染導致殺死海洋動物,從海龜鼻慘塞血飲管、鳥類誤吃塑膠作為食物導致死亡,均嚴重影響在動物和人類的食物鏈,污染食物。
過去我們都能在沒有塑膠袋的時代正常生活,塑膠袋是60年代後發明的物品。我們需要改變依賴塑膠袋的生活方式,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的習慣。目前已有幾個國家立法作出相關減塑政策(如:台灣和香港徵收膠袋稅)。
因此,我們敦促澳門政府立即採取行動,立法禁止塑膠袋、一次性塑膠和超市使用不必要的塑膠包裝水果和蔬菜,或至少對這些類型的塑膠徵收相關稅項,以減少人們使用塑膠的意慾,同時,促請澳門政府需要加強落實環境保護的措施和替代塑膠產品的方案。
我們衷心希望澳門政府對使用一次性塑膠(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容器,塑膠餐具及塑膠杯等)實施有力的管控法規和推出強制罰款,因為保護環境和人們的健康是我們首要的考慮。本澳企業、餐館、咖啡店、零售店和超市亦需要負起社會和環境保護的責任。
政府也應持續增加公民環保教育和零廢物意識,有助解決城市過度浪費資源和廢物回收之處理,從而改善生活質量,使澳門成為一處讓大眾可持續生活和發展的城市典範。
本澳政府亦需重申考慮對本澳環境保護系統的長期投資。應持續考慮有利市民健康的長效環保機制(如:減少使用焚化爐處理垃圾、回收廢物管理的成本),此機制能滅低因環境污染所產生有關的整體醫療支出和健康環境問題。回收和焚化爐焚燒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減少廢物和零廢物才是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