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總:藉灣區發展扶持特色老店

2018-08-20

【特訊】特首日前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明確本澳打造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的前瞻規劃,並且將會成立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負責國家對澳門政策及區域發展的相關工作。對此,街坊總會副理事長兼社區經濟委員會主任李卓君表示支持,認為本澳未來可以加強粵港澳三地政府及民間機構的合作,借助大灣區發展的契機,扶持本澳特色老店的發展,振興社區經濟,彰顯本澳中葡平台的獨特旅遊底蘊。

街坊老店經營狀況不佳

李卓君指出,為了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及推進大灣區建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早於去年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他續說,《框架協議》是區域合作互利共贏的碩果,推進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且多元文化共存交流合作基地,並且明確支持本澳構建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以及提供更多港澳居民赴粵投資及創業就業的機遇,奠定本澳未來經濟多元發展的政策根基。

他表示,本澳近年致力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美食之都”的榮譽,配合本地中西文化交融的底蘊,相信可以吸引到來自更多不同地區的遊客,體驗獨特的味蕾盛宴。惟現時一些頗有名氣的街坊老店經營狀況不佳,有的甚至沒有下一代願意承繼,亟需關注。

特色老店評定無界定準則

對於如何界定特色老店的問題,李卓君表示,去年經濟局、商會及廣東省老字號協會簽訂“特色老店扶持小組”協議,並且委托學術機構完成調查研究報告,但對於“特色老店”的評定工作則未有明確的時間表。然而社會非常關注有關界定準則,即何謂“老店”、何謂“特色”。他反問如果沒有一套規範的標準,又如何能夠公正公開地真正扶持所謂的“特色老店”?

建議當局能夠運用公權力深入追查歷史檔案與資料,充分與業界和社會溝通,鼓勵本地老字號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審慎制定評定標準及名錄,準確地向有需要協助的特色老店提供必要的支援,讓它們能夠重振聲威、傳承復興。

冀康公夜市模式恆常化

他還建議政府可以藉着大灣區發展的契機及框架,樹立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榜樣,着力配合大灣區整體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本澳的旅遊優勢,考慮將本地“康公夜市” 模式恆常化,加推“葡韻嘉年華”等極具特色的活動,體現中葡文化交滙交融的趣致,增添豐富又別緻的旅遊體驗。同時,政府在財務、人力資源、創新發展、電子支付等領域全方面給予支援,推動特色老店品牌向誠信及高質化發展,振興社區經濟發展,或者研議在大灣區打造“澳門美食街”,讓澳門品牌走出去,並且重點塑造優質體驗的旅遊示範城市,真正彰顯澳門作為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的價值與榜樣,構建新形勢下的經濟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