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807號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民建聯籲完善遊樂設施助兒童成長
2018-08-07
【特訊】政府近期陸續優化及重整本澳的休憩區及兒童遊樂區,早前先後完成藝園兒童遊樂區、燒灰爐公園、氹仔中央公園兒童遊戲區B區重整及設施更新,以及正增設筷子基南街飛喇士街休憩區兒童遊樂設施等,並計劃將位於白鴿巢公園內的兒童遊樂設施面積擴大超過一倍。
現有設施難滿足發展需要
民眾建澳聯盟常務理事吳超偉及婦幼事務關注組召集人黃藝明表示,歡迎當局持續優化及改善兒童的遊樂空間,但本澳現時兒童遊樂設施由於分佈不均、設計大同小異,難以吸引及滿足兒童遊樂與發展需要。
黃藝明表示,外國運動健康教授曾作研究指出,爬高、翻滾等玩樂方式能有助兒童腦部發展。兒童在具刺激性的遊戲中,可以學會控制恐懼與憤怒,繼而學習克服這些情緒。然而,本澳不少兒童遊樂設施均大同小異,缺乏趣味及吸引力;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發展健全的身體能力、認知水平及社交技巧,倘遊樂設施不足或不能吸引其遊玩興趣,則直接減少了他們活動及與人接觸的機會,令兒童玩樂形式過於單一,甚至因而依賴電子產品。
她指出,政府在建設兒童遊樂設施時須以“安全性”為首要考量,但同時亦不能忽略“遊樂趣味”元素;建議當局為各區兒童遊樂設施打造不同的主題元素,從而增加各區兒童遊樂設施的耐玩性及趣味性。
宜長遠規劃融入城規
吳超偉表示,雖然當局陸續優化現時休憩區內的兒童遊樂設施,但由於分佈地區不均,部份區域的使用率已接近飽和。以北區為例,由於人口密集,區內的休憩及遊樂設施每逢放學後或假日期間,均出現不敷應用的情況;同時,由於規劃問題,不少兒童遊樂區均設置在馬路附近,曾有家長反映於筷子基綠楊花園休憩區內與小童玩樂時,有電單車駛進休憩區內,險象環生,擔心一不留神會對兒童構成危險。
他建議政府參考外國成功經驗,結合本澳實際情況,將兒童遊樂環境政策融入城市規劃,並定期評估未來各區的人口結構變動及對康樂設施的需求,以創設更多有利兒童健康成長的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