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垃圾如何處理? 逾一成受訪者 認直接棄街上

2018-07-24

【本報訊】街總中區辦事處與南區辦事處於四月進行的「大型垃圾處理意見」問卷調查中發現,近六成居民處理大型垃圾的方法是放置在壓縮垃圾桶或垃圾房側邊,一成二受訪者直接將之棄置在街上,僅一成六選擇由第三方處理,百分之八會與朋友交換或轉贈。調研單位認為,環保意識有待提高。過數受訪者認有需要增加大型垃圾桶收集活動次數及收集點。

該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九百五十六份,受訪者年齡由十八歲至六十六歲以上。受訪者中有五成曾棄置過大型垃圾,其中近六成居民處理大型垃圾的方法是放置在壓縮垃圾桶或垃圾房側邊,一成二受訪者直接將之棄置在街上,僅一成六選擇由第三方處理,百分之八會與朋友交換或轉贈,調研單位認為,環保意識有待提高。而整體受訪者中,超過六成半受訪者表示不清楚政府回收大型垃圾的資訊,五成一訪者認有需要增加大型垃圾桶收集活動次數,六成四認為需要增加臨時收集點。一成六則不贊成建臨時收集點,認為阻礙街道、影響衛生及市容等。

對於上門回收大型垃圾收費服務,表示會使用有關服務的只有四成,但以便宜的價格作為是否使用的考慮指標,一件大型垃圾上門收集收費以收費一百元以下為最多受訪者所接受。

調研單位指出,居民處理大型垃圾的方式仍然傾向直接棄置,以環保方式處理大型垃圾的居民只佔百分之八,反映現時居民的環保意識有待加強。居民環保意識不足的成因一方面是政府部門欠缺相關的資訊引導,以及公民環保意識教育不足,以致居民不清楚大型垃圾的處理方法。促請政府制定短、中、長期的計劃,包括將大型垃圾收集時間由每三個月縮短為兩月一次,完善大型垃圾收集服務。又認為,政府必須研究中期方向,以及研究是否具條件推行「電話預約、上門回收」服務,或是其他收集方法,填補短期措施到長期措施之間的不足。長遠而言,制定完整的環保行業鏈,由回收、再造及效益化,政府適度支持和引導,把環保行業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例如建立環保產品品牌,或參考鄰近地區香港、台灣不少利用廢置物透過再利用,造成實用的小型家俱,家品飾物或其他形態物質等,並且建立自己的品牌,既能達到環保再利用的效果,也能得到一定的經濟收益,令從事環保行業的企業自身能夠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