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厭惡性設施的爭議 陳德勝籲盡快出台總體城市規劃

2018-06-30

【特訊】近來有關火葬場選址沙崗墳場的爭議遭受強烈反彈,政府最終擱置撤回。無獨有偶,過往有關厭惡性設施的選址多次引起社區的強烈反彈,這類社會爭議深刻反映出總體城市規劃的缺失。政府有必要汲取教訓,盡快出台總體城市規劃,前瞻性地規劃出澳門各區的功能定位,凝聚社會共識,為居民描畫出一幅整體性的城市藍圖。陳德勝認為,長遠而言,考慮將厭惡性設施搬離社區、遠離人口密集區,開展將厭惡性設施集中到新填海用地的可能性研究。

政府公佈資訊不清致爭議大

根據政府數據,去年澳門死亡人數為二千一百多人,當中約有七成五運往內地火化,每日平均約有四具遺體需要火化,隨着人口遞增需求更有增長,社會對火葬服務存在剛性需求,作為旅遊城市,基於公共衛生及防疫需要,更要未雨綢繆興建火葬場以降低風險,誠然優化通關程序也能解決現有剛性需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澳門總不能把責任和風險完全甩給內地,倘若出現傳染病,遺體在跨境運輸下有可能對內地造成極大的致病傳染危機。觀乎居民反應,並非否定興建火葬場,只是對選址有所不滿。限於現有法律制肘,火葬場必須建在墳場範圍,合乎條件又不影響民居的選址從缺,路環兩個墳場和氹仔沙崗墳場鄰近民居,在公民意識日益提升的環境下,加上政府公佈資訊不清,導致社會無法凝聚共識。政府首要考慮修法,將不合時宜的規定作出修改,鬆綁有關限制,使火葬場的選址更具靈活性。

厭惡設施選址必需開誠布公

其次,有關厭惡性設施的選址並非單一事件,過去亦曾發生多宗“鄰避效應”事件,如美沙酮戒毒中心、傳染病大樓、輕軌走線、焚化爐,在土地資源日益稀缺、人口日益綢密的條件下,這些設施引起社會很大反響。回歸以前,路環和氹仔較澳門半島荒蕪,土地多未發展,但經過這十多年的發展,雖然未有總體城市規劃,路氹逐漸發展成為大型博彩娛樂、旅遊休閒的分區功能定位,成為人口發展新區,區域發展狀況不同以往,已建的厭惡性設施往不可追,在建設新的厭惡性設施之前,政府必需開誠布公,盡早提出規劃和諮詢,留予社會充分討論的時間,更要採取諸如合縱、遊說、協商和補償等多種措施和策略說服社會,採取霸王硬上弓後遭受民意“跪低”,對政府管治和社會發展而言都是雙失。

考慮新填海集中處理厭惡設施

現時土地供應不足人所皆知,大量公共房屋的供應需要待新城A區建成後才會提供,就連鄰近機場、焚化爐和遠離市政設施不適合居住的偉龍馬路都被政府強推作公共房屋,可見澳門土地資源的匱乏,其他公共設施諸如運動設施、教育場所、養老院舍、社區互動空間等更是覓地困難。惟見步行步始終不利於城市的有序發展,從總體城市規劃的角度而言,政府有必要清晰劃分不同區的功能定位,釐定發展原則,強化功能定位的作用,發揮協同效果、集聚效應,每種區域功能定位的需求不一,對配套設施的要求不一。而對於污水處理廠、焚化爐、堆填區、危險品儲存倉、石油業永久中途倉這類對居民健康和安全可能帶來威脅的設施,更要盡早規劃、細心考慮、凝聚共識,現時澳門獲中央批覆管理八十五平方公里水域,理論上能夠考慮新填海計劃,政府亦應適時開展是否需要運用“填海”方式集中處理這類厭惡性設施,將現有同類型設施搬離人口發展區,再將騰空的土地再作其他利用。無論是修法還是填海開發土地歷經時間都是非常漫長,填海開發更是經過多重論證和報請中央批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此次擱置選址後,政府不是放下不管,而且要多作政策和民意溝通,為下一次選址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