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623號
2018年06月23日
星期六
傳統火葬非唯一選項 學社倡引進
2018-06-23
【本報訊】新澳門學社批評,當局發放火葬場訊息的手法凸顯其不誠實,而且,民署至今仍未公佈有力的詳細資料。學社提出,民署應該舉行多場公聽會,尤其讓選址附近的居民參與。並表示,本澳有需要設置本地遺體處理的設施,但傳統火葬已非唯一選項,另一選項是更環保高效的冰葬技術,可減少因選址衍生的環境、觀感等問題。
火葬場選址訊息劑牙膏式發放
十五天前,工務局公示「位於鄰近雞頸馬路之土地 ── 氹仔」的規劃條件圖草案,列出土地用途為「墳場及配套設施」。在傳媒追問下,該局才證實那土地是火葬場選址。相關報道刊出後,民署才發出新聞稿,標題為「民署對籌設火葬場進行前期工作」。昨日,新澳門學社舉行記者會,學社行政主任陳樂琪批評,「遮遮掩掩」、「劑牙膏」的發佈訊息手法凸顯當局不誠實,實令居民對有關設施抱更大質疑。
民署應多辦公聽會釋疑慮
陳樂琪表示,部份在火葬場選址附近的市民、家長已向學社反映憂慮。並指出,民署至今仍沒有公布火葬場火化設備和儀器的規格、排放標準等詳細資料。他提出,民署應該及早為市民舉辦多場公聽會,提供有力的、具說服力的資料,尤其讓身處選址附近的持份者發表意見和疑問。當局也要論證:本澳採用傳統火葬是否唯一選項。
冰葬無污染土地資源善利用
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直選議員蘇嘉豪提出,隨著土地資源緊絀、環保意識提高,不少地方如瑞典、英國、韓國、台灣等,紛紛研究以新型綠色殯葬,包括源自瑞典研發的冰葬 (冷凍葬,Promession),來取代傳統土葬和火葬。冰葬技術可達致無煙、無味、無污染、土地資源再用的效果。他強調,政府有責任積極引進新式殯葬技術,以平衡選址環境爭議和遺體處理需求。
冰葬技術是將遺體在逝世後十二天內存放於攝氏零下十八度的凍櫃,再將遺體浸泡於零下一百九十六度的液體氮,因脫水和組織破壞,遺體變成非常脆弱的結晶狀,經過超聲波將遺體震動成顆粒狀粉末。在乾燥狀態下,粉末經過儀器的真空環境,抽乾剩餘水份,並以金屬過濾器去除冷凍後餘下的金屬和其他雜質。骨灰最後放入以有機物質製造的棺木下葬,需時一年左右,棺木和遺體將被分解,並重新融入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