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中繼通信衛星升空 地月通信相約『鵲橋』

2018-05-22

【香港中通社5月21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解理)21日清晨,在中國西昌,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通信衛星經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升空,進入預定轉移軌道。今後,它將在地球與月球之間,搭起一座地月通信“鵲橋”。

據報道,21日5時28分,承載著地月“鵲橋相約”的美好願景,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此次中繼星任務由工程總體及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將為今年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中國國家航天局發佈消息說,當日,“鵲橋號”被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40萬公里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展開正常。後續,“鵲橋號”將最終進入環繞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使命軌道。

《新京報》介紹,預定年底登月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報道指,雖然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地外天體,但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週期與月球自轉週期相同,月球總有一面背對著地球,而這一面就被稱為“月球背面”,人類無法從地球上直接觀測到,探測研究也十分困難。

央視新聞報道稱,人類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還要追溯至1959年從前蘇聯太空船“月球3號”傳送回來的照片;1968年,美國阿波羅8號通過繞月飛行使宇航員首度親眼看到月球背面,但由於月球背面佈滿大量巨石和大坑,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無法著陸。

對此,中國的解決方案就是運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和“地月L2點中繼通信”。根據計劃,在此次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並穩定運行在地月L2點後,中國還將發射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當組合體軟著陸到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後,便可通過“鵲橋號”與地球進行中繼通信。

據悉,解決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引力平衡點”的選取。18世紀,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推算得出,1個小天體在2個大天體的引力作用下,小天體相對於大天體基本保持靜止的空間點有5個(L1—L5)。而此次發射的“鵲橋號”,就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中繼通信衛星。

專家解釋稱,之所以選用L2點,是因為中繼星在這個點上能和月球一起以相等的角速度圍繞地球運動,通過巧妙設計,還可使探測器在此點所消耗的燃料較少,實現長期駐留。此外,由於L2點與月球的最大距離不大於8萬公里,可實現對著陸器和巡視器的中繼通信覆蓋。

據瞭解,至此,中國中繼星技術已經歷了10餘年發展,首發星是2008年發射的“天鏈一號”。未來,在完成繞月、落月、返回三期任務後,中國還將進行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月面二次採樣返回等探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