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中醫治流感
2018-05-14
在流感高峰期,本澳西醫的求診人數大增,而中醫求診人數亦有所增加,畢竟,中醫藥治感冒是不少廣東人的習慣。
致於流感在中醫的角度,據中醫師譚任傑介紹,在南方地區,流感一般歸納「溫病」範疇,亦即屬「外感病」,即由外來的風寒侵襲人體致出現發燒、傷風、咳嗽、頭痛、畏寒等症狀,此病與天氣有很大關係,一般以冬、春時節發病較多。
剛過去的冬春季,本澳流感發病率高企,譚任傑指是因為剛過去的冬春季天氣反覆、乍暖還寒,加上港澳氣候是濕冷,冷起來比較難受,低溫時人體抵抗力較弱,若不注意穿衣保暖,很容易就染病。北方地區普遍有溫室、暖爐等設備,起到一定的禦寒作用,南方則溫室設施並不普遍,保護設施不足。不過譚任傑指,即使有溫室設備也非萬全,室外始終寒冷,室內室外溫差大,有時因工作或返學需要,一冷一熱難以應付,當人的體質弱時,就容易染病。
譚任傑表示,中醫治「溫病」一般習慣採用「桑菊飲」、「銀翹湯」等處方,以袪除患者風寒,及退燒、鎮咳、抒緩感冒症狀等。此方對一般的感冒頗為有效,所以現時成為了粵區治療感冒常用的處方,臨床上被廣泛應用。「銀翹湯」方劑加減:金銀花、連翹、白菊花、桑葉、款冬、桔梗、瓜蔞仁、防風、薄荷等,此方既能退燒,又可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主治偏重熱性外感咳嗽。
「桑菊飲」配伍也不多,一般中醫都比較熟識,配方有:桑葉、菊花、桔梗、連翹、杏仁、甘草、薄荷、蘆根、知母及石膏。此方有歌訣曰:「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繞,蘆根為引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添加知母和石膏助退燒,這是治熱性外感常用的方。譚任傑指,針對感冒病,南方與北方有所不同,南方大多以「溫病」去處理,「銀翹湯」和「桑菊飲」可說是治療「溫病」的名方。
但譚任傑指出,中醫治感冒當然不是單憑幾條方便可,還要針對病人的體質和病情變化辨症論治,一條「經方」不一定治好病。有些病人體質虛寒,而非熱實,感冒帶有白痰,此時若用銀翹桑菊飲則不適合,因解決不了白痰問題,故應採用稍為溫熱的藥,如北杏、蘇葉等,這類藥對風寒外感咳嗽效果較好。通常咳嗽習慣用款冬、桔梗,白痰用瓜蔞仁等去治理。不過很多時患者不單止有寒痰,還同時流清涕,這時就要加些稍為辛溫的藥,如辛夷花、蒼耳子、白芷等。
譚任傑稱,中醫理論,一般人患病則顯示身體不平衡,治療方向是幫助人體回歸平衡,因此,風熱型感冒採用辛涼藥治理、風寒型就用辛溫藥對待。假若風熱症採用辛溫藥,或風寒症採用辛涼藥,則病情恐會加重或拖延。所以,中醫治感冒,準確分辨患者體質的寒熱,十分關鍵,萬一搞錯就會適得其反。
譚任傑稱,中醫治感冒,舌診是辨症重點之一,若體質屬熱性、舌就會起芒刺、粗糙且苔厚。熱性就要用辛涼藥,如銀翹湯桑菊飲,若寒性,就要用辛溫藥。港澳人時興飲涼茶對付感冒,但每種涼茶未必人人適合,還要看體質熱實還是寒涼,譬如三孖苦,若身體虛寒者飲三孖苦就會適得其反。
此外,感冒病人還可能同時有其他病,如胃病、疴嘔等,這時候就要用感冒藥再加消化系統的藥去治理,如健胃湯、霍香正氣湯等溫熱藥,如連續肚疴幾次可用陳皮、霍香、大腹皮這派藥去處理,既要治理感冒症狀,又要解決消化系統問題。
近年對付流感難度增加,譚任傑指是因為病毒出現變化,而中醫以「溫病」論治,是十分有利的方法,早年廣州中醫治療「沙士」的成效就可見一斑,效果比起西醫更為顯著,一度令醫學界驚嘆。他說,中醫中藥變化多,隨著病情變化可適當調整藥方,但當然,當中包含有很多學問。
譚任傑表示,預防感冒或感冒初起,若體質適合也可服用「桑菊飲」,此方可以舒解外感徵狀,包括退燒、鎮咳等,在感冒季節服用可起預防作用。預防一般的感冒可服一至兩劑,一般份量各3錢,徵狀重用5錢。方中的蘆根和生葛根等,藥性溫和,葛根對退燒有很好的效用。
防治感冒飲食方面主張清淡,清淡的飲食可減輕人體消化機能的負荷,減少身體積聚多餘的物質,尤其上了年紀的人飲食不要過飽。建議病人應多休息,天氣冷要注意保暖,減少受風寒,消化不佳時要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