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率團到華談判 貿易戰或可避免

2018-05-04

【香港中通社北京5月3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北京時間5月3日,美財長姆努欽率貿易代表團抵達北京,就中美經貿問題交換意見。內地學者認為,中美此次有望達成協定,避免貿易戰爆發。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在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防止貿易戰直接爆發或是此次談判的最大成果,這一預期若能達成,則可為中美雙方留出更多時間開展進一步談判。

“中美之間的共同訴求很明顯,只是在細節方面存在分歧,如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等,”屠新泉說,“但這些細節問題不是在兩天內就能協商解決的,所以此次談判應是先在大方向上達成一致,在此基礎上,今後再就技術問題進行具體磋商。”

值得注意的是,姆努欽所率貿易談判代表團有“史上最豪華”之稱,成員包括美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商務部長羅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總統貿易顧問納瓦羅、總統貿易副顧問埃森斯塔特,特朗普經濟智囊團主要成員悉數到場。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派出此等規格代表團,其重視之意不言而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馬弘表示,在此前的交鋒中,面對特朗普貿易大棒,中國并無妥協之意,而是給出了針鋒相對的堅決回應,這是促使美國主動遣團來華談判的重要原因,而且美國面臨的貿易形勢也并不樂觀。

早在對華製造貿易摩擦前,美以國家安全為由,針對所有貿易夥伴,宣佈對進口鋼、鋁加徵關稅,但對一些國家臨時豁免。上月,法國總統與德國總理相繼訪美,希望美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對歐盟鋼、鋁永久豁免關稅,結果不盡如人意。如今臨時豁免已過期,歐盟已決議對美施以反擊,美又將歐盟的豁免期推遲30天,留出談判餘地。

有內地專家表示,考慮到中美經濟的體量以及關係的複雜性,解決貿易爭端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此次談判很可能成為後續一系列談判的開端。

新興經濟體論壇首席專家蔡春林認為,此次中美談判將有兩大焦點,一是貿易逆差問題,美此前主要訴求之一,即中國每年對美貿易順差減少1000億美元,而如此強制性減少順差嚴重違背經濟學原理和貿易規則;二是中國政府對“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業資金扶持政策,即所謂的“不公平競爭”,中國也不可能對此作出讓步。

“中美應盡可能挖掘共同利益,減少壁壘,擴大相互開放,”屠新泉說,“應該考慮先做大‘蛋糕’,再平衡分配,而不應為了平衡分配去限制對方,做小‘蛋糕’,這對雙方,乃至全球都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