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患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2018-03-21

三月過後,颱風季節即將來臨,去年的八•二三天鴿颱風對澳門造成的影響仍歷歷在目。時隔半年,一切都歸於平淡之時,我們來自內心的恐懼仍無法釋懷,何時再遇到另外一個風暴潮?有誰能拯救難民於潮湧之中?有什麼措施可以讓內港下環一帶百姓高枕無憂,安心度過這些水浸的日子?無人可以回答,用一句粵語來形容--“自己執生”。

時至今日,中央的支持令特區政府每年庫房水浸,仍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花錢的時候,放下已久的民生基建措施是該值得檢討的時候。內港水浸的問題由來已久,但似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傑作,非人為能與之對抗,從而久而久之就有了“懶政”思想。地面以上建擋潮牆,地面以下的排污口也是照樣有潮水湧入,所以目前提出築高堤壩和興建大型地下蓄洪池,治標不治本不是最佳方案,筆者之見唯一可以杜絕此水害還是建擋潮堤壩加擋潮閘。

如何建、在哪建?如何與粵省甚至中央之間的溝通,坊間已有大批有識之士建言獻策,但特區政府對此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如黃花大閨女半天也道不出個所以然,難為大批憂患之士更是年年上朝覲見,消息回到本澳就如同石沉大海悄無聲息。澳門就像是一個被寵大的孩子,對於自身的建設沒主見之餘更不知道如何主動親近“父母”道出自己所需,爭取應有的支持。

對於內港的地理環境,前有灣仔河口連海後有前山河續流,如果堵前無潮進堵後無水續,將整個內港視之為超大型蓄水池,再大風潮又奈我何?當然,前後都要具備大型閘口可放水流、船隻進出,活化內港水源這是顯而易見的,要研究的只是是否需要在灣仔河口築壩設閘的同時設立另外一個通關口岸,代替已經停用的灣仔口岸的功能。如果事成,擋潮、蓄水、設關一箭三雕的功效將得到最大優化,對媽閣、下環及內港一帶的發展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正所謂“渺渺煙波無所從,潮來風去磨蒼穹。朝夕思政惠民眾,賢良墨客為澳隆。幾度春秋歲從容,正道為民築百堵。”水利建設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從根本上解決內港水患難題,保障澳門繁榮發展是一件大事,惠民之舉不是空想、空談,政府所為更應該擲地有聲,治水患全民舉目所盼。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