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312號

2018年03月12日

星期一

本澳鮮活食品批發價與零售價差距大 通縮下市民仍要捱貴肉貴菜

2018-03-12

據統計局資格顯示,二零一七年全年通脹率為百分之一點二三,較二零一六年的百分之三點七有所下降,相比一零一二至一五年,近兩年整體呈通縮。

食品價格下調,消費者理應最受惠亦最開心,又有多少人留意到,鮮活食品價格由進口價、批發價、零售價之間有幾倍差距。行政長官崔世安兩年前在關注物價的議員、團體多番促請下,將減少鮮活食品中間環節納入政府工作,希望有助平抑物價。為何鮮活食品價格由進口價、批發價、零售價之間有幾倍差距?政府面對市民捱貴肉貴菜依然束手無策?

長期關注鮮活食品價格的青洲坊會於去年底至今年初,再進行的鮮活食品價格調查中,發現鮮活食品價格由進口價、批發價、零售價大差距情況未有太大改善,部份差距有拉近,但部份食品進口價與批發價差郤呈拉大。以豬肉為例,進口價、批發價至零售價有三倍多差距,進口價及批發價僅為二十多元一公斤,零售價飇升至七十多元一公斤。坊會更發現,菜類的進口價與批發價差距漸拉大,情況比過去嚴重。與類近地區相比,本澳鮮活食品價格偏高。不禁說一句﹕生活迫人!

食品價格推高通脹

二零一六年全年通脹主要由車位租金、外出用膳、汽車價格、大廈管理費及香煙售價上調所帶動,共推高全年通脹率百分之一點七七。二零一七年,食物及非酒精飲品對整體物價上升的影響最大,推高全年通脹率百分點之零點四五。價格指數升幅較顯著的有麵包及餅乾(上升百分之二點五七)、外出用膳(上升百分之二點四五)、活/冰鮮/急凍家禽(上升百分之二點二八)、水果(上升百分之一點九一)和魚及海產(上升百分之一點八二)。部份食品價格與一六年比郤呈下跌,跌幅較大的有蔬菜(下跌百分之七點四四)、白米(下跌百分之四點五四)和新鮮/冰鮮/急凍豬肉(下跌百分之百分之零點六七)。菜心(下跌百分之十四點九六)、節瓜(下跌百分之十一點八五)、白菜(下跌百分之十一點零三)及中國生菜(下跌百分之十點八)。

一六年、一七年整體通脹比一五年及之前低。連續兩年通脹率都比一五年低,市民又有否感到通脹放緩?

坊會揭批發價到零售價差價驚人促收窄差距

青洲坊會進行十二月鮮活食品價格調查中發現,豬肉進口價每公斤為二十點一八元、批發價為二十三點九元、零售價為七十七點五元。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菜心每司馬斤進口價為二點三元,批發價每司馬斤為五點七元、零售價為每司馬十二點三元。

青洲坊會理事長張捷指出,肉類與蔬菜等鮮活食品,進口價、批發價間差距不太大,但至零售價則飇升幾倍,近年更加出現了,蔬菜的進口價和批發價間拉大差距,情況令人憂慮。(見下圖)

菜心批發價與進口價,相差二點八倍,零售價與批發價相差兩倍。蕃茄批發價與進口價,相差二點一八倍,零售價與批發價相差二點二六倍。豬肉進口與批發價間差距輕微,但零售價則一躍相差三點二四倍。當中原因何在?過去有菜販指,蔬菜整箱批發短斤缺兩情況嚴重,一箱菜中有兩大支用作冷藏用的冰水,又有已變壞的菜頭菜尾,造成成本上漲而要與蔬菜售價提高。單是進口與批發價間,為何存在兩倍多的差價?記者問青洲坊會,有否研究當中原因?坊會表示未找到答案。真正原因,可能只有批發的欄商才知道。

新批發市場投入服務後,增加了各類檔位,希望有更多的批發商進場,引起良性競爭,坊會指,新批發市場仍有空置,以雞蛋、生果空置較多,部份舊批發市場經營者,獲競投兩個甚至三個的檔位。由於經營門檻的關係,未能吸引新的商人進場。新批發市場未能產生引入新商人而帶來良性競爭令鮮活食品價格下調,市民仍無耐捱貴菜。

特首束手無策

早在二零一六年四月,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與議員答辯時,已不諱言本的鮮活食品進口價不高,比珠海、香港低,但零售價郤高於鄰近地區,並澄清與批發壟斷無關。政府當時作出了針對措施,包括引入四川菜、批發市場實施單次進場機制、加強監管批發零售、鼓勵多元零售渠道、修改規章使鮮活食品可在街市外銷售等。同年,法律工作小組亦開展“消保法”草擬工作。其他解藥良方。基於市場由供求主導,政府不能特別保護某群體而產生公平不公平的問題。時至今日,澳門的鮮活食品,包括豬肉及蔬菜類仍然比鄰近地區高。

促積極利用內地供澳菜場配額

張捷反映,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的支持及照顧,進澳豬肉價格有穩定供應價和量,由南光及南粵專營進口及批發,所以內地輸澳豬肉進口價至批發價差距不大。但零售價一躍相差三點二四倍。相信批發價至零售價高差距由中間環節造成。必需找出原因,市民才不用捱貴肉。

蔬菜類差價情況令坊會最為憂慮,據他了解,內地批出二百多個可供澳菜場配額,僅三成多至四成已使用,獲商人垂青,為何仍有一百多個可以輪澳的菜場沒有商人垂青,將貨品引入澳門?建議政府可以作研究,如何推動商人引入更多不同地區蔬菜,增供應、穩菜價。

民署的街市價格調查中會發現,同一食品在不同區份街市零售價會有差別,出現部份街市會售價較貴情況。市民可能未必擦覺,同一種菜,街市和超市的價格都有上落,箇中玄機,是重量單位。街市標價有時以磅計,有時以兩計,有時以每公斤計,沒有統一的標準。超市有時也一樣。當同一種菜,不同重量單位作價格計算,就會出現售價有差異情況。究竟一公斤等於多少磅?一磅又等於多少兩?市民未必清楚如何換算。坊會促請,統一街市重量單位,以免市民混淆,同時更易格價。

增建新區街市、完善街市經營

張捷則建議,政府要完善街市的經營規則,例如對於經常不開檔的商販引入處分制,考慮因應市民的工作改變,適當延長街市的經營時間。否則,會令市民流向超市選購冰鮮豬肉、冰鮮雞、菜、生果的情況增加,加劇街市經營不良的情況,菜販、肉販生意更難做,生意更少,造成惡性循環,令街市、商販經營不良結業情況增加,亦希望政府持續完善街市的興建,不要忽略新區的街市興建,若市民買餸的選擇更少,最後更多客源流向超市。

坊會還促請,今個立法會期內完成《消保法》及《公平競爭法》,保障消費者權益及防止聯合抬價、壟斷等現象。

青洲坊會副理事長陳鳯表示,由於澳門與珠海的菜價差距大,她一星期都會北上珠海買菜一至兩次,節省家庭開支。

不少區內居民、北區居民及其他區份市民都會北上買菜,包括長者。北區街市由於近珠海,居民會選擇北上買餸而減少在澳買鮮活食品,商販大嘆﹕生意差!生意難造。門庭冷清。甚至有居民明知攜帶生肉進澳屬違法,為省錢都只能挺而走險。也有市民購買走私鮮活,存在極大食安風險。青洲城會希望政府落實解決本澳零售價高企問題,拉近澳門與鄰近地區鮮活食品價差,讓市民不用捱貴肉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