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藝術:歷史那話兒 牽動著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2018-03-05
當局自二零一三年起推動「社區藝術資助計劃」 ,以鼓勵本地藝術團體深入社區,或沿社區脈絡發展藝術創作,拉近藝術與社區的距離。自此,藝術彷彿不再一樣、那種予人很有距離感的東西變得更為親民。夢劇社以「再續船夢」為題,持續探討路環區的歷史,以及居民的點點滴,居民偶然街角一隅,遇上藝團演出,或憶起、或重新認識自身土地,透過一個個本土故事,喚醒著人與土地間的情感。
(受訪者:活動策劃及顧問談駿業、活動藝術總監及導演莫家豪、導演霍嘉珩及活動策劃及監制黃玉君)
夢劇社自上年三月開始以「再續船夢」為題,與澳門造船業保育工作的文化工作者談駿業及資深造船師傅談錦全合作一項為期兩年的社區藝術計劃。透過系列活動,探討路環荔枝碗村的故事,圍繞船廠的歷史,及後撰寫劇本及舉行《飄流船廠》的演出,冀引起社會大眾關注本土歷史文化及引伸探討保育議題。
今年夢劇社則把目光擴大至整個路環西側,同樣地透過不同方式,包括工作坊、培訓導賞員計劃和講堂,讓學員可以親手製作小型船模型及船槳,用不同方式體會本澳的獨有文化。及後展開了田野調查,主要是收集村民的生活日常,以他們的真實的故事取材,撰寫有關劇本。亦計劃於三月十日至十一日推出「路遊戲」社區深度遊,結合戲劇演出的實地導賞,帶領觀眾沿著路環邊走、邊聽著在地的故事。另外,亦於三月三十一日舉辦喜年華活動,活動包括了戲劇展、展覽和攤位遊戲等。
關於路環的一點點連結
:小時候,「大自然」是對路環的感覺。在我腦海中,有著父母帶著自己去路環海邊踱步的記憶,也有體現那種慢活、一派悠然的氣息,這種體會在其生命中是相當重要部分。對比現在,卻漸漸感受不了它自然的氣息。澳門變得金碧輝煌,且那些金光閃閃的範圍愈來愈擴大,有種無法可避之感。但這是澳門表面上的變化,實際上變的是自己。澳門的自然風光還在,一直都在,只是隱藏了、沒有被人發掘出來。
:第一次去路環是小學生去旅行的時候,那時候,過橋便覺得自己去了另一個境界,好似去了很遠的地方。中學時,便是由氹仔騎單車去路環。透過今次計劃,有了新的體會。不是說很少接觸郊區,而是其生活模式顯得更為吸引,那種賦有質感的模式,每次與居民接觸都感到一份新鮮感。記得有居民憶起,在「天鴿」那天,留守到最後一刻才走,還笑著說:「食埋啖飯先」,孰知大水來勢洶洶,到了不得不走的地步,雖然居民把話說得輕鬆如趣聞一則,但可以看出居民對當地有著深厚的連結。路環的慢活、休閒的生活模式,居民一出門口就是行人路、閒時聽海、跟茶餐廳老闆聊天……聽著居民細訴著他們的生活日常,即使聊天聊了一個下午也不覺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種「天下無賊」的感覺。
:因家父是從事造船業,對有關行業連結了深刻的記憶。記得在一九八七年,爸爸隻身到了路環船廠打工,於是每個星期也會到路環探望爸爸。那時候去路環總是愉快的,經過一層層不同深淺的綠,很遠、卻讓人充滿期待。到了船廠,好像去了個遊樂場。中學期間,到了船廠,做了兩年的暑期工,當時打工的人慢慢減少,到了二零零零年前,造船業已逐漸式微。從造船廠的空間由大變小,由人氣丁旺至如今人去樓空,箇中值得反思是,是否「冇咗就可以唔要?係咪唔值得畀人記住?」
計劃的初心
:我們這一代如果不主動去留意本地歷史,以後便沒有人知道,於是期望透過戲劇的方法讓人看見,故有是次計劃。今年所做的是一個深化版,不只是集中在造船業,而是擴展至路環的西側,連結昔日的本澳漁業,以及居民與海的關係。從宏觀的角度了解社會的發展模式和演變,以及點出居民休閒的生活形態,如何讓人神往。歷史單單說出來,可能人們會覺得沉悶,如果用戲劇的方式表達則較易讓人接受和反思。故希望用戲劇方式呈現本澳歷史文化。
:現在常常看到水泥車穿梭路環,空氣變得污濁,這個美好的地方好像在一點一滴的蠶食。加上,路環經歷了「天鴿」一役,荔枝碗也受損嚴重,看到這個情況感到心酸。認為路環難得還有一點值得珍惜的人和事,應該為區內,以至我們成長地方做點事。本來對路環的印象並不深刻,但透過籌備是次計劃,與當地居民有著密切的互動,他們娓娓道來,說著說著,區內連一塊石頭也有其故事,現在再走入路環,跟以前的體會有點很不一樣。
我們該如何看待歷史
:歷史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透過對話,把我們過去的經歷說給下一代聽,這是我們的責任。有時候,我們不是不講,而是沒有問下去,那些歷史便逝去了。歷史是「根」的部分,在本地的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只有單字片語。到底澳門的漁業、造船業如何興盛和萎縮?很多人至今也不相信澳門的船業是如此有規模,在二十平方公里的地方有數十間船廠,這是如此輝煌的景象。
是次計劃採訪了很多人,每次說的話題也不一樣。記得有個居民說:「住在這裡,有空可以看風景,與街坊聊天。如果有天我不在回來,那我就是不在了」。那種地在人在的堅持,最讓人深刻。有時活在當下,會發現有些事物會逐漸消失,你的感受會愈來愈大。所以自己仍有堅持,希望把本地歷史說下去,期望人們對澳門的過去有更多的懷緬,思考那些具有保留價值的東西。「現在走到街頭,有些地方不知不覺已變成了高樓,所以有時經過一些地方,它仍然是老樣子,沒有變化反而有一種安慰。」
:現時有感時間都被壓縮,人們每日接觸大量訊息,卻沒有好好回望歷史,不希望一些對澳門有著深厚連結的事情,說消失便消失,連一點感覺也沒有。記得一位老師說過:「不要問歷史幫到些甚麼?而是你可以幫到歷史些甚麼?」每個人也有責任傳承本土歷史。這真的很重要,尋找歷史尤如尋根,社會發展是必然,但不等於忘本,如果連這個「本」也沒有,甚麼也會看不清。
:當局在保育船廠的政策上總是搖擺不定,清拆與否成疑,加上經歷了「天鴿」,令本來已經「脆弱」的建築物變得更為弱不禁風。有時不禁自問:「對著一些已經清拆的建築物,我們還可以做甚麼?」所以很享受參與這個社區計劃,透過不同方式,去了解、去與這個地方產生連結。我們不是要抵抗甚麼,或者高舉不拆的旗幟,只是相信建築物不是拆了便算,這樣的話,人們對澳門便沒有歸屬感,沒有感情的話,對在地的人,以及連結社會的各行業忽略,就如同把社會的根部都拔走了,人就變得漂泊。
:我們談土地的連結,與土地之間情感,試著用不同方式表達對自身成長的地方,進行一個探索與思量。我們試著尋找自己的立腳點,然後踱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