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1216號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公開諮詢結束 教區婚委會有回應呼籲
2017-12-16
【本報訊】《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公開諮詢將於下月十二日結束。(https://goo.gl/vgqYs7) 在沒有採訪通知下,六場諮詢專場亦已舉行。天主教澳門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 (簡稱婚委會) 剛對《醫學輔助生殖技術》立法作出回應和呼籲。(https://goo.gl/ZG1h3G)
婚委會提出,孩子是夫婦二人的愛情结晶,小生命由精子和卵子結合此刻,便開始有了人的生命、靈魂、尊嚴和生存的權利,以科技將其「人工合成」出來,無疑將人的尊嚴貶抑至實驗室的產物,人的尊嚴被受侵犯。
《醫學輔助生殖技術》所提供服務;人工授精,體外受精,細胞漿內精子注入法,胚胎、配子及合子的植入及植入前基因診斷,這些技術均失去夫婦因性行為而傳生後代的人倫基礎。再者經人工合成的胚胎也應被視為有生命和靈魂的人類;胚胎父母的子女。
婚委會續問:「若隨意任由人的意願,透過合約規定來定胚胎生死;胚胎儲存期屆滿後醫學輔助生殖技術的單位會負責銷毀胚胎。那麼人類的尊嚴在哪裡呢?」
尤其在捐精及捐卵的項目上,以捐贈者的精子或卵子來達成醫學輔助生殖目的。婚委會提醒,在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因捐精或捐卵而人工合成的未來子女在婚嫁或與不同伴侶發生性行為時,唯恐出現無意識的近親結婚或亂倫的風險,對無孤的當事人做成深遠的創傷,也對未來社會做成倫理上的混亂。
對於《醫學輔助生殖技術》立法諮詢會上有訊息指出,醫療輔助生殖成功率只有四成,接受此生殖技術者不要負有百分百成功的希望。婚委會表示,其餘不成功的六成人士,他們除了賠上了高昂的費用而不能圓夢外,更可能賠上了流產的身體傷害和失敗所帶來的心靈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