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1124號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議員批外僱政策監管不力 勞局:今年首十月已廢止一百四十四個外僱配額
2017-11-24
【本報訊】今年九月,政府批出二十點二萬個外僱配額,實際使用十七點六萬個。議員林倫偉指,雖然外僱數量比去年減少(二零一六年九月批出二十點八萬個外僱配額,使用十八萬個),但本地僱員就業狀況未有得到改善。議員李振宇斥責政府,政府在外僱政策監管不力,令本地僱員只是外僱輸澳前的補充,分享不到初次經濟分配,促請政府做好外僱退場機制。
本澳目前四十多萬勞動人口中,有十七點六萬,約四成是外僱。勞工界議員相繼批評政府外僱政策失當,令本地工人就業權益、薪酬都受到損害。林倫偉批評,外地僱員的比例偏高,政府長期只管外勞輸入而不作監管,直接影響澳門居民的就業。例如不少公司為得外勞額,故意壓低薪酬或對求職者要求多多,根本不想優先聘用本地僱員。部分聘用本地人,也是為了外勞額,外地僱員到步後就辭退本地人。目前仍有接近三萬外僱額沒有使用,企業的外勞額長期多到用唔晒,質疑存在濫批的情況。而濫輸外勞的飲食業、零售業的行業薪酬長期偏低,近年加人工幅度都跑輸大市,可見濫輸外勞絕對影響本地人的勞動權益。促請政府設定外勞輸入總數和比例,訂定各行各業的外僱比例,增加外勞數字的透明度。對某些較好的職位如果澳門人經培訓可以擔任,政府就規定幾多年內就不准再輸入外勞,才能使企業去培養本地人。
李振宇則反映,外僱充斥本地勞動市場,令本地僱員工資去議價能力。他指出,二零零零年僱員報酬佔GDP比重為百分之三十二點七,至二零一五年下跌至百分之二十九點四,一六年回升至百分之三十點三,顯然澳門僱員報酬佔GDP比重與歐盟、新加坡、香港和新加坡明顯偏低。他認為,造成本澳僱員在初次收入分配中處於弱勢地位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僱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與支付保障機制,僱員的工資收入並未能與經濟發展與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而同步增長,造成僱員工資收入增長較慢,未能充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促請做好全面最低工資,以及僱員初次經濟分享。
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回應,由於本地經濟結構,博彩收入高,生產及入口稅高於其他稅項。故此,政府做好二次分配,透過惠民措施,包括現金分享、退稅、培訓等,讓僱員更好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
勞工局局長黃志雄指,今年首十個月,經調查確定違反就業綱要法和聘用外僱法規的個案共八宗,廢止一百四十四個外僱配額,強調會嚴肅處理違規僱主。他又指,局方透過職業配對,為本地僱員、長者尋找工作。至九月底,六十歲以上登記有效的待業求職者有五百四十一人,主要尋找建築、清潔及保安等職位,已協助當中二百二十人(共二百三十七人次)成功就業;又向相關求職者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支援服務。今年一至九月,共為一百一十九名六十歲以上的求職者提供有關服務。為進一步協助有意願且具工作能力的長者繼續就業或再就業,該局於去年十二月開始推出專為長者而設之「長者職業培訓計劃」,著力提升長者受僱能力。
另黃志雄稱,設立《工會法》第三方調研已完成招標及審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