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女移工故事 娓娓道來 《同樣的身體》表達世界大同
2017-10-16
澳門的女移工日增,卻常成為被忽略的一群。她們背後的故事多會是什麼?又會多少人想知道她們的故事?「小城實驗劇團」特別關注社區故事,繼上年《我們也有的故事》(Our Own Story)後,再次以印尼女移工的故事作為文本,帶來了《社區劇場——同樣的身體》(Our Bodies)。有關計劃自今年1月展開,透過田野調查、工作坊、剖劇本創作、排練等,歷時九個月,並於9份假婆仔屋文創空間進行公演。表演還伴隨展覽進行,讓她們以相片及裝置呈現她們的生活及心理空間。在這裡,能聽見印尼女移工的內心世界與真摯情感。
導演黃詠芝表示,這是由於「小城實驗劇團」向文化局申請了社區藝術資助計劃,有了資助才有創作《社區劇場——同樣的身體》的契機。她談及自己的教育背景,提及自己是新聞系學士畢業,又赴台灣修讀應用劇場的碩士課程,故計劃在本澳開展有關社區劇場計劃,讓文化藝術以及社區議題走入社區,引起公眾關注。
一個畫面 從此改觀
她曾看過有關女移工的紀錄片,有一個畫面印象深刻,就是一個女移工在草地上自彈自唱,一面悠然自得。就是這個畫面顛覆了她對女移工的印象,她憶起以往覺得她們很嘈吵,印象不太好。但看到這充滿詩意般的畫面,不禁在心裡頭想著,是否要對她們改觀?
於是展開有關計劃,其實這是第二年的延伸創作。黃詠芝提到,在創作過程中,本以為「鄉愁」是她們的一大主題,但透過一系列的工作坊,慢慢了解下發現她們對情感的渴望尤為強烈。故是次創作,冀透過身體(舞蹈)出發,闡述她們的心靈上的渴望。
「時間」是最大敵人
她續指,是次創作歷時九個月,當中的困難莫過於「時間」這個敵人,倘約定好排練時間,她們常常遲到,但這怪不得她們,因為她們工作的原故,只能習慣等待。但她知道她們是很努力,為演出付出很多,如她們在唸對白時也花了很多工夫,由於台詞是廣東話,她們皆以印尼拼音註明,她們放工回家後仍會努力背誦台詞。
和女移工們相處了兩年,今年的排練過程比去年順暢些,黃詠芝稱,在了解她們的特性後,除了一些舞蹈排練外,會鼓勵她們作詩,拍攝日常生活,透過不同方式讓觀眾更了解她們。她亦提到,讓她們多表達自己,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發揮治療作用。給予她們創作空間,給予一個舞台讓她們訴說自己的故事,她們可以把一直隱藏心底的情緒也能釋放出來,有些演員光聽台詞便會哭了,她們有被理解到,同時也是一個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
闡述我們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劇名名為《同樣的身體》?大眾認為女移工們印象不好,但認為澳門人也有好人與壞人,澳門不是高人一等,我們活在同一城市,同一固世界上,我們都是一樣的,一樣有善,不存在哪些種群有高低之別,這也是這次演出冀帶出來的訊息。
問及會否第三年延伸計劃?她回答指,「畢竟建立了關係,唔想話斷就斷。」,但每每展開一個計劃,都讓人要要深呼吸一口氣。要創作一個和澳門人不太相關的議題,仍會擔心觀眾不受落。但認為這都要靠「煲」出來的,是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盼能打開觀眾的開放性,讓他們慢慢接受較為小眾的議題。
換位思考 了解社會現象的背後
《社區劇場——同樣的身體》監製梁嘉慧提及,在本澳舉辦社區劇場,其實有很多主題可以發掘,但為什麼偏偏選擇女移工這主題?這都是因為她們太常見,卻對她們存在很多誤解。我們大都認為她們很嘈吵、很懶惰、很骯髒,她們好像在侵佔我們的公共空間,「污染」著我們的城市。
「是的,她們常在公園聚集。」她解釋道,她們的居住環境是一屋住了十四人,居住空門間密度這麼,也怪不得她們常在戶外聚集。如果問我們如何融入她們?倒不如自己先多一份換位思考,對她們多一份理解,自然地了解這些社會現象。
誰破誰的「冰」?
談及創作的過程,梁嘉慧指出,在舉行工作坊時,我們也習慣帶領一些破冰遊戲,但我們一見面時,女移工們已經相處很融洽,對我們也很有善和熱情,結果「不是我們破他們冰,而且他們破我們冰」,這也是頗意外的。
她續指,在排練過程中是很感動的。她指出女移們工時很長,一星期只有一天假,有的甚至打兩份工,會趁放假做兼職賺錢,可見她們的私人時間是少之又少。但她們為了這個演出,她們連僅有的時間也奉獻出來。她們可以順利完成一個演出,這已經是非常難得。
女移工反而讓自己成長
這次演出其中一個收穫,梁嘉慧表示,以往覺得她們知識水平不太高,思想或會較守舊固執,但經過相處後,發現她們有時說話也充滿哲理。「我們總以為透過演出,我們可以『帶啲嘢』給她們,但有時往往是她們給你的更多。」她們反而令自己有所成長,獲益良多。
演員藉舞台盡訴心中情
訪問演員對參與演出的感受,演員Qiw Dewi Fortuena表示,參加這個演出,可以把自己平時不敢宣之口的話,也可藉演出機會盡訴內心絮語,告訴觀眾自己的工作日常。演出時,她用相框框著自己的眼、手和腳,同時又框著觀眾的相同部位,寓意我們都是一樣的。她指出因其工作是照顧幼兒,經常用手幹活,要用很多力,晚上回家休息時,雙手部會隱隱作痛,又因經常「孭BB」,背部常感到痛楚。儘管如此,仍然要堅強生活,堅持工作。
兩處也是家 皆捨不得
談及跟僱主的關係,她表示,他們的關係很好,僱主也不捨得她離開,希望她可以陪伴少主成長,直到少主十八歲。就此,她則表示不太願意。指出其家鄉上有高堂、下有兒子,很想回鄉照顧他們。但僱主早已把她視作家人,兩處也是家,皆捨不得,心情常常充滿矛盾。
演員Ratna Khaleesy是首次參與參與戲劇演出,除了當演員,亦作詩表達想法。她表示,是次為演出創作了詩詞(詩見如下),這都是透過身邊朋友的故事而有感而發,閒時會作詩記載在這裡發生的人與事。她又透露其僱主對她很好,來澳工作很開心,亦很慶幸自己能參與這個演出,在過程中也學到很多東西,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世界上最好的表演。
我們的日子
作者:Ratna Khaleesy 翻譯:陳巧蓉
我帶著希望的微笑前來
帶著我國人的好運
來到一個更好的地方
我有決心
但經常也會疲倦
渴望休息
將所有埋葬在空白的日子裡
Alhmdulillah*……我心寬慰
實現我們的權力
直到時間停止
我感謝您
親愛的真主
常得到物質豐足
而人們和我
過得一樣好
與我親愛的朋友在此
雖是一段漫長旅程
但我們仍然相信
保持笑容,冰冷的昨日
愛,沒有任何理由
將所有埋葬在空白的日子裡
Alhmdulillah*……我心寬慰
實現我們的權力
直到時間停止
我感謝您
親愛的真主
我們就是波浪
*Alhmdulillah(印尼文)譯作願光榮歸於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