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共同的夢想與福祉 - 回眸兩岸關係五年間

2017-10-06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 新華社記者 陳鍵興 查文曄 趙博 孟昭麗)

“來大陸發展,我選對了!”對鄭博宇來說,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他完成了從學生到創業者的角色轉換,架構起聯結兩岸的事業舞臺,開啟了人生新旅程。

這個台灣青年剛過而立之年,對未來卻已然“不惑”,而他的工作就是幫更多台灣青年“選對路”——其帶領中關村創業公社台灣創客驛站已孵化了近50個台灣團隊。

時光荏苒,兩岸關係也走過不平凡的五年。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把握歷史大勢,引領兩岸關係克難前行。因著對道路方向的正確認知,兩岸同胞團結凝聚,共同反對“台獨”,深化交流合作與經濟社會融合,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海峽之上,正高揚著命運與共、心靈契合的時代旋律。

“中國夢是復興夢,也是統一夢。”

2015年9月3日,臺胞陳明忠在天安門觀看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每次回想當天盛況,他仍心潮澎湃。

“看到國家不再貧弱受欺,我死而無憾了!”因為親歷台灣遭受日本殖民壓迫的苦難,這位耄耋老人感觸良多,“中國夢是復興夢,也是統一夢。”

觀禮前兩天,習近平會見了參加紀念活動的台灣人士併發表重要講話。“大陸和台灣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的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國家強大、民族強盛,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生存、發展、尊嚴的保障。”飽含深情的話語直擊人心,在兩岸社會引起強烈共鳴。

人間正道是滄桑。當下的中國已站上世界舞台中央,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面對如此接近民族振興之夙願,習近平在系列對臺講話中發出真誠號召——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

“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分析指出,總書記的論述紮根於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繫,深刻闡釋了民族復興與兩岸前途的密切聯繫,樹立起了共圓中國夢這麵糰結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精神旗幟。

“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發表講話,讓與會人士深感振奮。

新黨主席鬱慕明對習近平的一系列論述深表讚許:“他明確回答了台灣一些人的疑慮,清晰表達了大陸的真心誠意。顯然,以和平發展為基礎和條件的和平統一,是最符合台灣民眾福祉的前途選擇。”

“總書記以博大深邃的歷史眼光,著眼長遠,統攬全局,就實現國家統一的方式、途徑、實現形式、內涵等提出一系列新論述,豐富發展了國家和平統一理論。”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朱衛東說。

“看到習近平與馬英九握手的一幕,我熱淚盈眶。”

2015年11月7日,兩岸同胞都在關切同一件事。臺商孫景生就是其中一位:“看到習近平與馬英九握手的一幕,我熱淚盈眶。”

當天下午,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會見大廳內,全球記者雲集,共同見證1949年後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時刻。

“不僅對中國人而且對全球政治都具有重大意義。”“為兩岸建立長遠和平寫下新歷史。”“表明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海內外眾多媒體為這一載入史冊的事件留下閃亮“注腳”。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這一重大突破源於習近平對破解兩岸關係難題的深入思考,決策背後展現出的是非凡的智慧與氣魄。

2013年10月,習近平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提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隔年,國臺辦與台灣陸委會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便得以建立。

“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共享美好的未來。”習近平在那場標定歷史的會面中的一席話,讓淺淺的海峽如沐春風。

對兩岸曾經隔絕對峙、親人長久分離的傷痛往事,臺胞陳秀容有著切身體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門已經打開,不應該再被關上。”在大陸打拼事業多年的她感動地說,“習總書記表示願意首先與臺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歡迎臺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讓我深受鼓舞,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孫景生則說:“兩岸領導人會面讓我更加堅信,兩岸關係發展大勢不會改變。我們臺商不希望兩岸關係冷下來,要更積極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心力。”

“總書記親自站上兩岸交流對話第一線,將兩岸關係推及歷史性高點。”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說,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得以開創,極大提振了兩岸同胞的信心。

“同‘台獨’鬥爭,是我們的使命!”

今年9月,台灣苗栗卓蘭鎮圖書館推出圖文展,追述了1895年至1945年台灣同胞在島內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回大陸投身全民族抗戰的血色歷程。

“在台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裏,無數台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證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習近平曾如是回顧那段民族往事,給策展人藍博洲留下深刻印象,讓他深感責任在肩。不到兩年,展覽已在台灣巡迴舉辦18場。

2016年,台灣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致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臺海陰雲再起,“台獨”危險性上升,兩岸同胞深感憂慮。

面對嚴峻形勢,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妥善應對變局,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大方向。習近平親自闡明大政方針,多次鄭重宣示對“台獨”零容忍的堅定立場,作出絕不讓國家分裂歷史悲劇重演的莊嚴承諾,並清晰闡明“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回應了兩岸同胞關切,在關鍵時刻為兩岸關係穩舵、領航、指向。

張志軍分析指出,總書記劃出了台灣問題上不容踩踏和逾越的底線,對“台獨”分裂勢力形成強大震懾,並且讓台灣各界更清楚認識到,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既是原則也是善意。

公道自在人心。民進黨當局上臺僅一年多,就因施政不力、紛爭不斷,尤其是在兩岸關繫上踩剎車、設路障的政策,激起民意強烈批評,執政滿意度急速下挫。島內最新民調顯示,逾七成受訪者認為當局應切實改善兩岸關係。

“國家尚未統一,同胞仍須努力。”藍博洲長年不輟書寫反映台灣同胞愛國傳統的紀實作品,不懈揭露“台獨”勢力歪曲歷史真相的惡行,並走進島內學校、社區宣講,出任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我所有工作都是同‘台獨’鬥爭,這是我們的使命!”

“我常和台灣年輕朋友講,方向正確很重要。”

在距離台灣本島僅數十海裏的福建平潭,一群風華正茂的台灣年輕人正點亮理想的星火。“90後”的黃柏豪是其中一員,任職於台灣創業園內一家旅遊發展公司。“跟著平潭一起成長,感覺很奇妙。”他說。

2014年11月,習近平踏上平潭這片建設熱土。“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與臺商座談時,他的話語溫暖人心,更堅定人心。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倡導“兩岸一家親”理念,並提出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

“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要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兩岸同胞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願意首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我們將一如既往為廣大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言辭何其懇切,情懷何其真摯,展現了理解、關心、愛護台灣同胞的深情厚誼。

幾年來,大陸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積極出臺政策措施,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2015年,大陸公安機關實施取消臺胞簽注政策,卡式臺胞證全面實行。兩年來,卡式臺胞證已簽發逾180萬本。小小一張證件成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縮影。

前不久,又有好消息傳來:大陸鐵路和民航部門宣佈改造設備,實現臺胞自助購、取票和值機;教育部等部門著手修改完善規定,以解決臺生在大陸高校就讀和畢業後就業遇到的實際問題;開放在大陸工作的台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

“大陸的確在為臺胞創造更好環境。”台灣青年團體人士林彩媚經常組織島內學子來大陸參訪,十分關注各地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這為台灣學生帶來了更多發展選擇,到大陸工作不再遙不可及。”她讚許道。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暑期有逾四千名臺青“登陸”實習。他們走進知名網際網路企業、金融機構和文博單位,在體驗式交流中“刷新”對大陸的認識,更看到了廣闊的夢想舞臺。

“青春不‘留白’,要做有意義的事為人生‘充值’。”已是“臺青創業導師”的鄭博宇說,“兩岸合作真是‘其利斷金’。我常和台灣朋友講,年輕就一次,要把握住,方向正確很重要。”

足跡預示希望。誠如習近平所說,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又是繼往開來時,立於時代潮頭,放眼壯闊前景,兩岸同胞更加認準一個樸素的道理: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更加認同一個正確的方向:兩岸同胞要齊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加認定一個美好的追求:兩岸同胞要攜手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參與采寫:劉歡、許雪毅、宓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