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文化近年崛起 澳門年輕刺青師對未來發展有信心
2017-10-02
過去,不少人對「刺青」印象刻板,認為會選擇在皮膚刺上圖騰,並非好孩子所為,因此人們對刺青人士普遍歸類為「惡人」!時至今日,刺青已不再是「惡人」標誌,反而成為除了配戴在身上的飾物以外、任何年齡層人士都可以選擇的另類裝飾。特別是年輕男女,喜歡透過在身上刺上不同的刺青來展現美好身段,或通過刺青圖騰,表現出屬於個人意識形態和自我的另類藝術。刺青早年在港台及內地發展成熟,近年澳門刺青事業亦逐漸堀起,網絡社交平台上不時有刺青店的介紹資訊,而這些刺青店不少由澳門土生土長的年輕刺青師經營,可見刺青將來在澳門會形成另一種藝術氛圍。
追求刺青者眾 對行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第一次接觸刺青師阿昌,感覺他比較酷,其實只要跟他多聊幾句話“熱身”,很容易打開話匣子。他表示,過去刺青行業在澳門很狹窄,很多人不太懂「刺青」是什麼回事,單純知道刺青很痛,或通過電視、其他媒體了解刺青訊息,有人甚至會將刺青時針頭刺在皮膚裡的痛,與女性生產時的陣痛比較,認為刺青的痛僅次於婦女生子!阿昌笑言,刺痛與否全屬主觀感受,每個找他刺青的客人感受不盡相同。然而澳門社會這十幾年的變遷,由一個小城發展至國際旅遊城市,到澳門進一步被世界認識,過程中澳門人就如海綿般吸收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如此帶動下,以往外地根本不會傳入的流行文化開始在澳門活躍起來,刺青算是其中一種。「過去,刺青在澳門的發展領域不像類近地區有市場和需求,不過近年相關行業如雨後春筍興起,當中不乏本地年輕刺青師。可見剌青文化由過去的“零”正逐步形成,這對行業發展而言長遠是樂觀的。」阿昌認為澳門人思想比較隨遇而安,不會有太多要求或原則,所以澳門人接受刺青的程度比其他地區較高,至少不會有人對有刺青人士反感或行注目禮。加上澳門人較通情達理,只要不影響其他人,想做任何事都可以自由去做!
學藝過程艱苦非人人受得了
雖然刺青行業在澳門剛起步,愛好者亦越來越多,但想形成一個市場或文化氛圍要一段很長時間。另一個涉及的問題是,有否年輕人願意學習和傳承。坦言學習刺青手藝辛苦,與平日坐辦公室做文職有天壤之別,以他過去曾教導過一些年輕人刺青的經驗來看,願意花時間又不收任何報酬學藝的年輕人很少,即使願意也屬於很特別、很特別的例子。阿昌指出,學習刺青手藝本來是一件花時間又沒有任何收入的事,而且必須全職學習:因為刺青除顯示刺青師個人修為和藝術創作外,同時要對客人身體負責任,始終刻在身體上的圖騰屬一輩子,作為刺青師,須確保出自其手藝的圖騰完美無暇,才能放在客人身上,因此高度專注和完美手藝相當重要,不能用業餘時間學習。他憶述當學徒時,就是在既無薪酬、又沒時間做其他工作情況下,完全投入刺青的學藝世界,過程中還經常受挫折,可謂吃盡苦頭,仍無損他要成為刺青師的決心。
細聽客人要求刻畫出最好作品
阿昌喜歡作畫,成為刺青師開始,已決定要為客人設計出最令人滿意的圖案。每次為客人刺青之前,他都堅持「與客人溝通並建立彼此信任」的原則,聆聽客人要求,然後將自己的創作融入畫稿中,透過腦海已有的草圖,在紙上一筆又一筆勾劃出美麗的設計圖。待客人過目、沒問題便正式刺青,為客人呈上自己最佳的畫作及手藝!就算有些圖騰可能要馬拉松式連續花八小時或以上方可完成,阿昌對此毫無怨言,理由很簡單:這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想做就做不要讓自己後悔
可能有人會認為刺青不外乎用刺青機加墨水作為工具,在皮膚上繪畫出神獸、佛像等帶有吉祥意味的圖騰。然而這個被時下年輕人追求的另類文化,圖騰又怎會如此單調乏味!除上述的傳統圖騰外,還加入立體折射、寵物模樣、警醒自身語句,或適合女性風格的「小清新」系列均是刺青首選。他印象最深是有位年屆六旬的外國長者,在子女陪同下找他刺青,她向阿昌表示,年少時已嚮往刺青,卻要花上幾十年時間下定決心、鼓起勇氣踏出這一步,阿昌二話不說,為她刺上一朵荷花,讓老人家一嘗所願。他認為,並非每件事要有一個理由才能動身去做,在不影響或干涉他人下,「喜歡」、「想做」已經是最大的理由目的和意義,總好過找不出理由便不前進,錯過了達成夢想的機會。何況刺青並非壞事,即使將來為了身上的刺青圖騰而後悔,至少這個刺青是當時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以及最真實的自己,便已無悔,也是人生其中一個重要經歷。
期望日後可以將刺青手藝和自身經驗與人分享
阿昌坦言,世代不同,每個時期的美學不同,讓他覺得刺青世界存在很多變化,以及無限的創作空間,在精神體力下降、老眼昏花前都會繼續從事刺青工作。雖然已是刺青師,但他無時無刻都認為自己仍處學習階段,就像他崇拜的日本傳統刺青泰斗雕佑西三代目所說的,刺青師要有「守、破、離」境界一樣,從傳承師傅手藝的「守」,打破傳統、追求進步的「破」,到超越自己的「離」,他認為自己尚處「守」的階段。期望日後能遇到能傳承刺青手藝的人,將自己學到的刺青手藝、一路走來的經驗與之分享,領略刺青這門藝術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