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聞集納

2017-09-20

澳門企業家代表團赴廈門參加「2017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組織約三十名代表的澳門企業家代表團於9月17日至19日赴廈門市參加「2017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下簡稱「廈洽會」)。澳門企業於「廈洽會」期間簽署了4份涉及電子商務跨境合作、在澳門地區開展海洋災害觀測預警系統建構研究及中醫藥等合作協議。

代表團一行出席了「廈洽會」各論壇會議及廈門市會議展覽事務局舉辦之交流活動等,並於貿促局在展會上設置90平方米面積之「澳門館」前合影留念。是次「澳門館」主要推廣澳門最新投資環境、展示葡語國家食品及飲品、推廣「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及人才信息網」及澳門作為中葡平台的優勢、宣傳貿促局提供之服務和在澳舉行之會展活動等。有來自澳門的巴西商會代表Lucio Mauro Leal Cabral表示,此次參會與內地道路工程的企業進行了洽談,有意協助引進相關行業技術到巴西,以促成兩地技術轉移合作。澳門從事韓國化妝品代理業務的周先生通過是次展會,促成其代理的韓國化妝品進入內地市場。

此外,在「廈洽會」期間,中葡電子商務商會連同澳門新大陸萬博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福建省甯德市周寧縣人民政府及閩贛省際(建寧)電子商務產業園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書。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澳門海洋學會簽署了有關在澳門地區開展海洋災害觀測預警系統建構研究的合作備忘錄。澳門錫伯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也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以共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大健康產業示範園區項目的規劃、籌備及執行。

何永安審計長出席葡語國家聯盟最高審計機關組織第五屆研討會

△葡語國家聯盟最高審計機關組織(OISC/CPLP)第五屆研討會於九月十四至十六日在葡萄牙馬德拉群島豐沙爾市舉行,審計長何永安代表澳門特區審計署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大會圍繞主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 審計法院的角色」深入研討,何永安亦在會上發表題為《審計機關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擔當的任務》的專題論文。

在開幕禮上,作為世審組織執行單位之一的世審發展倡議(INTOSAI Development Initiative)委派總幹事郭理信(Einar Gorrissen)向各與會代表詳細闡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17項目標的細節。

何永安在其專題文章中指出,所有通過2030年議程和其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193個聯合國成員國家,每一個都承諾需向其國內的最高審計機關清晰定義或確認授權,並編制戰略行動方案,訂明政府審計因應上述議程和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承擔的責任,而這些責任早已被世界審計組織納作促進良治的綱領、方針和規定中,尤其是關於防止貪污、加強公共機構的透明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為有效執行衡工量值式審計,加強跟進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及監督169個具體目標方案的落實,當中涉及複雜和多元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氣候指標,因此,各最高審計機關尤其應強化其審計隊伍的專業多元性,包括工程、法律、環境、統計和社會學等等領域的技術人員和專業人員。

何永安在里斯本期間,與葡萄牙審計法院新任主席賈德納(Vítor Manuel da Silva Caldeira)會面,商議審計機關的管理及審計人員持續培訓等工作。

參與本屆研討會分別為安哥拉、巴西、佛得角、莫桑比克、澳門、葡萄牙、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東帝汶的最高審計機關負責人。

2017友誼慶祝典禮暨共融市集

△澳門至友協會旨在為智力及發展有缺陷人士創造一對一的共融性,讓有特殊需要人士滲透式融入社區生活,以實現友誼共融、平等關愛的理念。由本會主辦的2017「友誼慶祝典禮暨共融市集」定於9月23日(星期六)假塔石廣場舉行。該活動由聖保祿中學、培正中學、澳門科技大學、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澳門特殊奧運會、澳門扶康會、協同特殊教育學校、澳門唐心兒協會、粵華中學吉他社、共贏慈善會、澳門義務工者協會社(排名不分先後)共同協辦;由社會工作局、教育暨青年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民政總署、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好工作、職場生活雜誌、維他奶(澳門)有限公司(排名不分先後)支持/贊助。

「友誼慶祝典禮」是感謝和嘉許參與至友計劃的有特殊需要人士、義工以及支持機構的一年一度盛事。今年的活動除了頒發證書、感謝伙伴機構、計劃參加者分享成果和感受外,各協辦機構還將獻上精彩表演,該活動的舉行時間為15:00-17:30。

當日,另一活動「共融市集」將於12:00-19:00一併舉行。「共融市集」內容精彩,有一個巨型吹氣城堡供小朋友玩耍,並有攤位義賣及遊戲,包括手作頭飾、手工皂、茶籽粉、 人物速畫、滴膠飾物、拼豆、寵物風乾小食、服飾、十字銹抱枕、曲奇餅、 乾花飾物、印度漢娜身體彩繪等。目的是為至友計劃籌款,本澳多個社服機構也有攤位義賣。目的除了慈善義賣籌款,並且希望參加市民更加了解至友計劃及其他參與機構/團體的服務,充分體現本澳社區友誼共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