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0821號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

氣候暖化嚴峻 減排刻不容緩

2017-08-21

多數專家認為,氣候變暖的原因除了厄爾尼諾現象助長外,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成為常態。近日席捲全球的熱浪,其實比預計中更為嚴重,如果我們不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就無法遏制,未來這種高溫天氣可能更加劇烈頻繁,影響範圍也會更大。

美國《科學進展》期刊本月二日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各國繼續放任氣候暖化,到了本世紀末,擁有十五億人口、佔全球五分之一的南亞,部分地區將濕熱到人類無法居住,致命的熱浪會侵襲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南部與孟加拉部分地區,四億五千萬人將長期暴露於人體耐熱極限35°C以上,屆時身處戶外就有生命危險,並將衝擊人口稠密的印度河與恆河農作區,農產將銳減,饑荒蔓延。

研究人員指出,炎熱天氣的致命影響,不僅來自溫度,也來自濕度,即所謂「濕球溫度」。高濕球溫度意味著人體散熱困難,難以維持正常體溫。當濕球溫度達到35°C,人類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只能存活數小時。

近數十年來,南亞出現致命熱浪的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南亞二○一五年夏天曾出現恐怖熱浪,造成約三千五百人喪命,未來熱浪恐更頻繁嚴重。

該研究團隊用電腦模擬出兩種氣候,一種假設各國放任暖化,未做任何預防措施,那麼南亞多數地區在世紀末將出現逼近或超過人體承受極限的氣溫,屆時三成人口即四億五千萬人,將有生命危險。另一種則假設若各國能合作達成《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均溫升高控制在2°C以內目標,雖然氣溫仍會達到危險程度(31°C以上),則僅百分之二人口會受影響。該研究不只考量溫度,而是綜合溫度、濕度及人體自我調節能力三個因素,定義出一個新的指標「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以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專家呼籲,各國政府應正視全球暖化問題,為人類的未來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