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過去 談12.3忌諱仍多口述歷史 苦未還原真相
2017-02-13
歷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歷史不單是論述過去事件,亦是建構未來的數據資料,因為有過去才能造就了現在,發展將來,了解過往歷史,社會才不會重蹈覆轍犯上不必要的錯誤,影響發展。
澳門『一二。三』事件是本土重要歷史的一部分,對澳門發展影響頗深遠,但過去社會上很少提及此段本土歷史,其中原因除怕觸及社會『傷痛』、影響『中葡和諧』外,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資料不多,當事者包括中葡雙方都不曾公開,故社會上對此段本土歷史所知不多,更談不上深入了解。早前;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在關於『一二。三』事件的座談會上就指出,『一二。三』資料不算多,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黃文放(當年負責港澳工作)肯『放料』,但中方不肯公開,故社會對『一二。三』事件難深入了解。
反殖抗暴 文革蔓延?
對於『一二。三』事件,當時是認定為『反殖民抗爭運動』,而當年正值內地爆發『文化大革命』,故有指是文革而導致『一二。三』事件爆發。在早前多個團體值着『一二。三』事件五十周年,舉辦了數個專題座談會,與會者於討論時就據當時情況對事件作闡述,認為事件爆發與文革無直接關係,因為當時文革運動才剛開始,文革尚未席捲全國,而『一二。三』事件,則是本地居民因受到澳葡管治的長期欺壓而爆發的抗爭行動。
鄭國強:非文革輸入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鄭國強指出,事件非文革輸入,澳門六十年代經濟不景氣,葡管治當局以欺壓手段對待華人,小市民受到長期壓迫而爆發的抗爭運動,而當局是錯判形勢,且因一些謠傳和誤解,導致事件擴大,若當年是資訊清晰的話,事件的發展將有所不同。
葛多華也認官逼民反
前治安警察廳高層警務主任葛多華曾接受本報訪問談及『一二。三』事件,『葛叔』表示;事件之所以發生有多種因素,除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之外,也與警方和和政府管理人員平時的作為太過份,欺壓市民,使政府與市民積怨太深有極大關係。
對於『一二。三』事件的始末,學者多從口述歷史中得知多少,由於資料不多,故人們對事件難以真正了解,亦難將此段本土歷史詳盡記下。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就表示,研究『一二。三』事件非鐵板一塊,與主流應有別,對事件的背景,以及如何看待事件都值得研究,由於事件中涉及的決策者是少數人,而對事件則是知而不言,又或言而不盡,故此就是口述歷史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難以了解到事件固中實況始末因由。
譚志強:『純屬意外』
時事評論員譚志強在一個『一二。三』事件座談會上則稱;『一二。三』事件的爆發『純屬意外』,由於當時葡治官員盛行貪污,氹仔坊眾建校舍無行賄而不被批准,引發衝突致事件發生。譚又形容;『一二。三』是『抽水事件』,有借文革抽水,有借當時的政治環境抽水,不少人更藉此公報私仇。
說是『抽水事件』是指有人藉著『一二。三』事件發生而從中『抽水』,而在五十年後,仍有人對『一二。三』抽水。在一個專題座談會上,有與會者就大談他當年在『一二。三』事件中如何自發性參與當天的抗爭行動,包括衝入市政廳搗毀物件,拉倒美士基打銅像等行動,筆者事後對其所述作出分析,結論是『可信性甚低』,有理由其有份參的言談『純屬抽水』。因筆者當年讀書不成,年僅十五,已投入社會工作,在『一二。三』事發當天下午,因無工開往南灣『睇熱鬧』,見人群要拉倒歐維士像,以及在南灣街一帶推翻汽車等激烈行動時,『個心真係怯一怯』,因年紀輕少不更事,對事件不了解,目睹如此情況那敢參與?而前述自稱當日參與抗爭行動的與會者,筆者知道他年齡較筆者還細四、五年,他當年只有十、或十一歲,幼童一名,試問怎會自發參與當天的抗爭行動,言之鑿鑿,似是代入角色,懷疑是向歷史『抽水』而已。
『紅』吃『藍』 國民黨勢力被驅出澳門
『一二。三』事件使澳門的政治環境變得穩定,直接影響整體社會發展。在解放後,國民黨在澳門仍設立了政治組織機構,與中共在澳門作政治角力,因當時葡萄牙政府承認在台灣的政府政權,故此澳葡當局允許國民黨在澳門設有政治組織,當時國民黨更在澳門設有『外交部駐澳門專員公署』,澳葡當局同時亦默許中共與國民黨兩派在澳門辦活動,而當時澳門的工會組織、同鄉會亦分成『紅』、『藍』兩個陣營,學校也有『紅』、『藍』兩派系,而紅色工會以『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為首,而藍色工會則以『澳門工團總會』為中心,各『紅』、『藍』組織的牌匾都分別以紅、藍為主色,『紅』、『藍』陣營可說是壁壘分明,而最典型的是每年的十月一日,澳門各主要街道有設置慶祝國慶的牌樓,到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紀念日,上述各主要街道則換上了慶祝『雙十節國慶』的牌樓,雙方更會在設置牌樓期間,都分別派人員到各牌樓看守,防範對方『攪破壞』,可反映當時澳門的政治環境情況,中共與國民黨在澳門的政治角力,由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在『一二。三』事件發生前一直未停過。
在『一二。三』事件發生後,中葡雙方曾進行了多次的談判,葡方最終除答應道歉賠償外及懲處肆事官員外,更應允中方立即禁止國民黨機構在澳門一切活動,及驅逐所有國民黨官員出境。在同年十二月底,包括『澳門工團總會』等所有國民黨駐澳機構全部關閉,只餘屬文化性質的國父紀念館可保留,但紀念館大門的國民黨黨徽則要拆除,至此;國民黨的政治影響力在澳門完全消失,澳門的政治環境從此穩定,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歷史的記述,真實至為重要,最怕就是『穿鑿附會』,不但會將歷史錯誤反映,更容易將歷史的意義曲解,影響社會的正常發展。『一二。三』事件是澳門的重要歷史,影響深遠,鄭國強就認為;在強調中葡友誼的同時,某些歷史需要梳理,本澳應做好本土歷史教材,讓青年人明白澳門是如何走過來。
要讓年青一代認知這段本土歷史
一位研究歷史的朋友就對筆者表示,澳門年青一代多不知道『一二。三』事件,此因澳門缺乏本土歷史教材,澳門中學歷史教學中從未提及『一二。三』,故此後一輩大多數都不知有此一段重要的本土歷史。他又認為;澳門與香港都應該有本土歷史的教材,因為兩地都曾是殖民地,當時的殖民政策,以及在殖民管治時期曾經發生的重要事件,對兩地的社會發展影響很大,認知和了解本土歷史,有助社會正確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