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鎖車數較去年同期少

2017-02-10

【本報訊】新《交通事務局費用及價金表》在元旦實施後,警方持續執法檢控長期濫泊在咪錶內的車輛,首月咪錶違泊檢控已達兩萬四千多宗,同比增三成。不過根據管理公司向交通事務局數據顯示,同月的鎖車數不增反減,錄得五百八十一宗,較去年同期少一成八。

北區社諮會昨開會,請來交通事務局運輸管理處處長曾祥軒及車輛處處長陳耀輝介紹新《交通事務局費用及價金表》的實施情況。

當中最受關注的是移走車輛費用(俗稱鎖轆開鎖費)增幅最高,由百分之四百至一千二百三十三不等,摩托車及輕型汽車各由原來一百二十及三百元升至七百五十元及一千五百元。

該會副召集人梁彥邦與委員趙蘭瑛會後總結說,根據官員介紹,咪錶管理公司提交數據顯示,今年一月輕型汽車被鎖轆的有五百八十一輛,較一六年一月的七百○九輛減少百分之十八點一,並非如外界所想像般、與一般咪錶違泊一樣有增加。

他們認為,政府此舉主要針對打擊「殭屍車」等長期佔用咪錶位,對有關違規駕駛者加強阻嚇力,相信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有委員和居民亦反映現時更容易覓得車位,成功增加流動率。

梁彥邦指,政府今次做法有理由,但一下子大幅調升易挑起社會不滿情緒,期望日後能以循序漸進原則,分階段調升或階段式處罰等去做,並在調價時及早向大眾宣傳。

委員蔡思偉在議程前發言亦表示,在大幅加價和警方積極抄牌下,確發現路上車位多了不少,唯除鐵腕治理和大幅加價外,當局更重要還是要有疏導措施,在道路負荷和市民出行需要兩者中取得平衡。

他建議,在不影響車輛通行下,澳門半島尤北區可考慮在夜間增設路邊臨時泊車位,解決停車位不足問題,並對舊區路線重新梳理,逐步建設沿海外圍和城區主幹交通道路網,建設更多公共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如未來狗場改用途時可同步建大型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