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70202號
2017年02月02日
星期四
台灣老師在皖執教的「十年堅守」
2017-02-02
【中新社合肥2月1日電】(作者趙強)「來安徽教書十餘年我從未後悔過,從當初選擇來大陸時朋友們的不理解,到現在他們說我有遠見,十多年的跨度,我親歷了大陸在教育、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認為我的堅守是正確的。」全國台灣同學會副會長、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黃信瑜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春節假期將盡,黃信瑜1日告訴記者,本月底他將從台灣趕回安徽蚌埠授課,一周前與他一同回台灣過春節的還有他的安徽蚌埠籍妻子和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
黃信瑜出生於台灣地區的臺北市,上世紀九十年代畢業於台灣海洋大學的他和大多數台灣青年一樣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由於工作中所接觸到的資訊,讓他對大陸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
「因為我的家庭是本省家庭,對大陸的瞭解除了教科書以外,基本上沒有太多的認識,對內陸省份安徽更加陌生。」黃信瑜坦言,安徽就是教科書上的一個地理名詞,與安徽的結緣要歸功於妻子。
2001年,30歲的黃信瑜放棄了台灣的工作,決定報考北京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同年9月,他順利地考進了北京大學,那時他的想法很清楚就是滿足完好奇心就回台灣。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黃信瑜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快畢業那年,北大組織了一次高校聯誼晚會,在這次活動中,黃信瑜認識了一位安徽蚌埠女孩,很快便墜入了愛河。博士畢業後的黃信瑜開始重新規劃起未來人生的方向。
黃信瑜告訴記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到愛人老家的安徽財經大學正在招聘。「蠻幸運的,剛好當時大陸出臺了一些能夠滿足我們這些台灣畢業生想留在大陸從教的政策。」
初拾教鞭的黃信瑜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幽默詼諧的授課方式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很快他也成為學校裡的教學骨幹。
「每年我都有邀請台商到我們學校做演講,效果都非常好,因為這些台商背井離鄉來到大陸,在安徽蚌埠做生意,他們的人生經驗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台商也會為學生們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黃信瑜表示,在安徽從教十年的經歷也讓他對皖台交流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尤其是皖籍陸配子女教育和就業方面。
黃信瑜認為,推進和深化皖台互動交流對台青年工作資源投入「要精準」,要精選來皖參訪的台灣青年,盡可能從父母一方為皖籍的高中生、大學生為主。
此外,黃信瑜還鼓勵與支持台灣青年來皖實習,而非創業。「基於安徽省的客觀實際,現階段應充分靈活發揮政策在對台灣青年未來工作實習的支援和引導作用,待條件成熟後可考慮設置在皖的台灣學生實習基地。尤其應特別優先支持與鼓勵在台皖籍陸配子女實習,以及在皖畢業的台灣學生,其更有獲得感。」
「對於在台陸配子女的教育‘要關心’,要鼓勵在皖的台企、皖企在台灣的高中、大學校設置專項獎學金,以支持與培養在台學業優秀的皖籍陸配子女成為台灣精英。」黃信瑜認為,可以預期,這些在台陸配子女投入社會工作後,將更多會以‘飲水思源’感恩的心,努力成就以回報皖台兩地。
「現在像我們這樣的陸配家庭會更多的選擇留在大陸,原因很簡單,祖國大陸的經濟在發展,就業空間非常大,機會多。」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孩子,黃信瑜說,對於兒子未來的規劃他目前還沒有想法,但孩子未來註定了要當皖台交流的使者,這種先天的血緣紐帶是割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