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1028號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理工辦區域公共治理研討會 澳門『經驗』具理論價值更具現實意義
2016-10-28
【特訊】為響應特區政府五年發展規劃提出的「落實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對接」,「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強化區域合作」等內容,由澳門理工學院主辦的「區域公共治理: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於10月21日-22日在理工學院圓滿召開。來自國家行政學院、國家資訊中心、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高等學府及研究機構的二十多位學者就「區域公共治理」學術研究和政策實踐中的共同話題展開了熱烈研討,分享了在理論架構和決策建議方面的新觀點、新經驗。
澳門理工學院副院長嚴肇基教授在會上致辭。他表示在澳門討論「區域公共治理」這個重要話題,既有理論價值也有現實意義。無論是研究澳門的問題,還是其他區域的話題,都會對澳門的發展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在區域、全國,甚至全球的視角下,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澳門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以及她所擔負的使命與面臨的挑戰。
研討會的四場主旨發言嘉賓分別是來自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的陳慶雲教授、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的張贊賢副教授、兩岸與澳臺關係學會理事長暨《台灣公論報》社務總監朱顯龍教授和國家行政學院劉小康副教授。四位學者分別從區域公共治理的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兩方面展開了深入淺出的論述。陳慶雲教授指出,粵港澳地區公共治理的合作理念可以概括為八方面,即共系紐帶、共商合作、共謀大計、共建平台、共織網絡、共補短板、共求發展、共享利益。
之後研討會分四個主題展開,分別是「區域合作與協同」、「府際溝通與合作」、「區域公共服務與治理創新」和「區域公共政策分析」。各位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展開論述,既有宏觀層面的戰略思考,中觀層面的制度討論,也有微觀層面的治理創新。澳門理工學院彭艷崇副教授指出,在粵澳區域融合發展過程中,法律和社會秩序的形成不僅是政府推動的,民眾參與和需求也是重要力量,因此在粵澳兩地合作中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應有面向兩地居民公務事務的視野和前瞻性。呂開顏博士在其提交的論文中則指出,如果堅持「零和博弈」思維自然難以合作,推動澳門和珠海的合作要在堅持和貫徹「一國兩制」前提下,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與社會協同參與的公共治理協作機制。來自湖南大學的李連友教授、同濟大學的劉淑妍教授等分別對各主題中的發言做出了精彩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