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902號
2016年09月02日
星期五
各方呼籲「重塑金融本質」 寬鬆貨幣政策走到盡頭?
2016-09-02
【中新社上海9月1日電】(陳溯)面對經濟疲軟的現狀,世界各大經濟體使用負利率等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進行調節,然而效果卻差強人意。9月1日,出席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3屆全球年會的專家認為,當前寬鬆貨幣政策已經走到「極限」,亟需回歸金融本質,對金融體制進行結構性改革。
「宏觀政策工具箱概念都已經過時了,目前負利率貨幣政策刺激增長的能力已經走到極限。」1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表示,當前大部分國家國債已經超過GDP的50%,財政工具發揮作用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此外,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想利用自由貿易來促進全球經濟復蘇也變得「難上加難」。他認為,資金應該被引向實體經濟的三大領域: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創新產業。
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指出,過度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帶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對長期公共財政也會產生不確定影響。
「日本和美國這幾年實施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實體經濟並沒有很好的響應,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工具或者方法。」陸克文表示。
面對貨幣政策工具效果乏力、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現狀,全球金融體系應該如何做出改變,如何尋求突破?
本屆國際金融論壇發出倡議:要重塑金融本質。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指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其根源就在於金融的發展已經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其應有的終極目標,金融體系成了投機炒作的手段和工具,「為實體經濟服務」正在淪為附屬目標。他指出,金融產業的演進有助於加速實體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結構,因此必須推動金融體系回歸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質中去。
與會專家認為,現有的低利率宏觀貨幣手段,僅僅是通過提供流動性來提振金融體系,卻不能確保有針對性地將資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實體經濟中。為此,需要從金融工具、市場、政府以及全球合作等各個方面進行結構性創新。
韓國前總理韓升洙表示,不應讓貨幣政策停留在宏觀的、抽象的層面。他舉例說,日本央行除了出台量化寬鬆的政策外,也做很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各國央行都應該探尋正確的定位。」
新西蘭前總理詹妮‧希普莉建議,可以從獲得金融的渠道和介入市場的渠道進行創新。在獲得金融的渠道方面,電子銀行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進一步具有包容性和信任感,令更多中小企業和個人有機會獲得金融服務;在介入市場方面,詹妮‧希普莉推崇「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機會。
意大利前財長、摩根斯坦利副主席西尼斯卡爾科則強調了政府在重塑金融本質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他表示,需要不斷對政府監管進行改革,比如,向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刺激性資助,使其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對於拒絕向實體經濟借貸的銀行,可以採取削減其儲備金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