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葬一年收廿九申請 民署滿意成效

2016-09-01

【本報訊】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每年死亡人數也上升,對殯葬服務設施需求也增加,民署於去年九月起推出環保樹葬服務,至今共收到廿九宗申請,認為成效可以,信日後會更多人選擇使用樹葬。

民署昨組織傳媒實地介紹在氹仔沙崗市政墳場的樹葬服務,以及骨灰和骨殖存放設施使用規劃情況。

推出初期使用較少是正常

民署環境衛生及執照部部長馮惠星表示,免費樹葬服務至去年九月推出至今,共收到二十九宗申請,成效「我哋覺得OK」,因如港、台等鄰近地區剛推這類服務時使用量也較低,但隨著持續推廣,數字會上升,相信本澳情況也一樣,未來會慢慢增加。

馮惠星稱,安排後事的家人都很接受、認同該方式,而過程中家人可親自動手,也容許進行簡約的宗教儀式,更有數宗選擇不留名在石碑上。他們也曾組織宗教團體和社團來參觀推廣,普遍都接受,「其實都幾受歡迎」。

現時沙崗墳場樹葬區不大,提供四百四十個樹葬位置,骨灰埋入泥土後約一至兩年時間就會自然分解融入環境,之後就有條件再利用。馮惠星指,現時數量相對是足夠的,若真的使用量大增,會再考慮開闢其他新位置。

新增骨箱樓預夠十年需求

現時更多人選擇的是火化和土葬,再存放骨灰及骨殖。民署也因應本澳近年的每年死亡人數上升,已破二千人的情況下,優化增加轄下墳場設施,現正在沙崗墳場興建較具規模的骨灰箱和骨殖箱大樓,將可提供六千二百七十個骨灰箱和二千○二十五個骨殖箱安放位置。

馮惠星說,有關工程約耗資二千萬元,預計可在今年底就投入使用,而去年申請骨灰箱的有四百五十四宗,而骨殖箱的有一百四十六宗,故新設施料可滿足未來十年的需求使用。

能否海葬要問海水局

至於火葬場選址和海葬等,馮稱皆未有新進展,而後者因涉及海域管轄權問題,具體還是要問海事及水務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