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韻環境合旅遊休閒定位 陳樹榮對「優化」感可惜

2016-08-25

【本報訊】原本,在龍環葡韻的五間小屋中,三間用於博物館,名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葡萄牙地區之家」。但是,政府今次重整後,只有一間留用於博物館。對此,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表示意想不到,感到非常可惜。他認為,三間博物館的安排很正確,也很有份量,不只不應縮細規模,加要提高展品的質量。

以「土生葡人之家」為例,政府的官方網站表明,這博物館內的陳列是龍環葡韻最具特色的,重現土生葡人典型的大宅。陳樹榮指出,這博物館已很完整,很有文化特色,根本沒有必要大幅修改,否則,很可能失真。那裡的家俱、擺設及裝飾物等展品令人認識當年土生葡人的生活,甚至,部份華人的家居也是如此。他強調,展品有質量才能吸引旅客和市民逗留更長時間。

對於政府也計劃在龍環葡韻加入售買葡式美食和展示文創產品,陳樹榮感到擔心。並認為,新的計劃是喧賓奪主,沒有必要,更是不合適。「不需要在龍環葡韻飲食,離那裡不遠的地方便有很多食店。」陳樹榮表示,那裡不是飲食的地方,卻是旅客和市民欣賞中葡文化在澳門融合、流傳的地方。他提醒,應保持歷史建築的文化底蘊,內部的用途與外觀應該一致。

關於名為「海島之家」的博物館,「海島」兩字狹義是指氹仔、路環。陳樹榮提出,應該加入一段孫中山的革命歷史。龍環葡韻原有一個水上飛機機場,孫中山也在本澳購入水上飛機,銳意籌組中國首支空軍。一九二零年,廣州被軍閥霸佔,孫中山的水上飛機就是在龍環葡韻起飛到廣州,並取得勝利。陳樹榮始終強調,龍環葡韻的小屋建於一九二一年,現時的環境很適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應該好好珍惜。